这里提到的商业模式主要指的是本人在投资过程中,对商业模式的认知迭代过程。最初的投资,我只是一股脑的凭感觉,想当然的认为哪家公司好,那家公司不好;哪家公司值得投资,那家公司不值得投资;然后就迅速决策或者就犹豫着不敢决策。庆幸的是这个初始全凭感性决策的时间并不长,很快我通过不断学习,尤其是不断拜读闲大等雪球大V的专栏文章就明白了投资可不是如此这般想当然的事情。
通过将近一年的认知升级,大致总结一下当前自己认为好的商业模式应该是什么样!
一、自己能够看懂的商业模式
投自己能看懂的公司,这是前提,对于我们来说,如果看不懂此公司的商业模式,无论他再优秀,我们都应该无视他!
最初的投资大部分人大概率都是要跟着投资界的老前辈,如雪球上的闲大,唐朝,流水白菜,三公子等等(这几个名字没有写全称,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搜索),当然自己认为适合的为最好。可每一个人因为背景、学历、知识边界等方面的不同,对商业模式的认识均会有所差异,有的人能看懂的商业模式,有的人却看不懂,所以无论你所崇拜的大V有厉害,看不懂的公司,无论是谁推荐都不要投。这是原则,更是底线。这也正是巴菲特思想里面提到的能力圈,要始终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思想中能力圈要比仅能看懂商业模式深刻的多,我这里姑且就用下)!
下面举几个例子:如医药行业里面的复星医药,作为我十分尊敬的闲大的重仓股,但我不咋能看懂,而我能更好的理解信立泰——仿制药做为公司的基础,用仿制药的确定性利润来反哺创新药的不确定性研发投入,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这种模式我认为可持续性更强,所以我就舍弃前者而投资后者。
二、用自身感受来评价公司当前竞争力
一个人工作生活中的真实感受对一个公司进行定性的判断当然有失公允,但是这在很大程度容易说服自己,尤其是在排除公司上应该是很有用的。比如大家都认为伊利股份应该是个值得长期持有的标的,但是从我日常感受上来说,伊利的纯奶、酸奶等系列产品逐渐开始沦为像早年的方便面,后来的王老吉、加多宝等产品一样——过年过节只是拿来拿去,逐渐成为真正的“礼物”,这就脱离了物品原有的价值,虽然现在销量客观,但已经离开始淘汰不远了。
再说说格力电器,格力的空调在百姓心目中还是杠杠的,这种口碑本身就享有溢价空间,短期内很难改变。就如同小米公司,他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在国人心中不断建立起来的高性价比的口碑,这种口碑的形成只需要小米不断的强化就够了,将很大程度上节省小米公司在广告等方面的营销费用。
这几家公司形成的不容易消失的口碑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公司的“护城河”!
三、站在董事长角度上去评价公司商业模式
投资之前,先假设自己如果就是这家公司的董事长的话,运用公司当前的策略可行不可行,有多大程度上能够打败竞争对手,赢得口碑;可持续不,你的最大优势是啥?能不能解决本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痛点!
站在董事长的角度去观察,如果你自己觉得没啥成功的可能性,那就可以撤了。只有用经营者的眼光来观察,认为可行了,才是你投资的前提条件。
如通策医疗,我认为大概率他会比较成功,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未来市场空间较大且政策风险基本可控。通策医疗主要经营牙科系列产品,未来增加眼科、辅助生殖,这些都是利润率丰厚,政策风险较小且公立医院把持相对薄弱的地方。
2、公司把握住了客户(患者)当前对医院的主要认知。对于大多数中高端客户来说还是会想当然的认为优质的医疗医院都在公立医院,所以去公立医院才是他们的首选。通策医疗建立的每个地方性总院时都尽可能的淡化通策医疗的牌子,而借助地方原有的优势资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公立医院之间的初始患者芥蒂,做到真正用后期的疗效和服务说话!
3、公司把握住了医院发展的行业痛点——人才!通策医疗通过跟各个地方的知名大学合作来积累人才,当然这个点上还不能说通策医疗已经很好解决了,只能算是把握了,有没有解决还看后续的发展!
4、公司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医院的可及性,有效的扩大了客户的总量。通策医疗运用区域总院+分院的模式很好的解决了单一医院医治范围较小的问题,扩大了客户的总量,提高了单一区域盈利的能力!
四、简单的商业模式比复杂的好
假设有两家公司一家产品很丰富,一家产品很单一,但是两家的利润却相差无几,这时候我就更倾向于选择单一产品的公司,因为一般情况下若用单一产品能够获得丰厚利润的公司都要享受很高的“口碑溢价”,不然很难获得充分的认可;单一产品的公司用户粘性也会更好!比如:苹果公司的苹果手机,茅台集团的茅台酒等等。这种高溢价自身就会带来很好的投资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