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身上背负的东西太多,走起路来,脚步就会变得沉重。时间久了,难免身心疲惫。相反,放得下不该有的束缚,不为物役,则会脚步轻盈,悠然自得。陶渊明曾入仕为官,久居樊笼,正是不为五斗米的束缚而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其实脚步又何尝不是?心中有事,火急火燎,脚步不自觉的就会加快。所以脚步声也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过上了所谓的现代生活。流水式的生产,快餐式的消费。工作、婚姻乃至全部的生活,我们越来越像是被这个社会编排好的一个程序,社会的要求没有停止,程序便要一直运行下去。渐渐,我们的眼睛不再有好奇的眼神,甚至是笑声都变得有规律起来、终于,在某一天的晚上,我们走在那条熟悉的巷子里,路上已没有行人,只有百米之外的路灯发着幽幽的光。我们像往常一样准备直冲到住所,好好的睡一觉。可是,就在这一刻脚步变得清晰起来,那被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忽略的脚步声,此刻是如此的响亮。我们每向前走一步,都感到后面的黑暗也向前跟着走了一步,可是转过头之后,除了黑暗和远处微弱的灯光,什么都没有。我们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真的就是生下来,活下去吗?越走越是迷茫,越思考越是不解。第二天,当太阳重新升起的时候,我们又开始了往常的生活,车来车住,人聚人散。
这样的日子不知过了多久,我们关注的是这个月的工资有没有发,明天要做什么。习惯了因果逻辑的我们太容易接受付出就有收获的观点,只是欠缺考虑当初为什么要付出。人,毕竟是生活在社会中的。大多数情况,都是社会提前把答案给了我们,而或许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正如我们当时上中学那会儿,父母总是习惯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衡量我们的标准。
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的脚步加快了,清修圣洁之所,参禅悟道之地已是电影中出现的桥段。我们放不下仅有的一点的时间,我们利用各种机会去增加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人脉。或许疲劳,但仍要如此。去年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无闲处,两鬓秋霜细有华。这种忙碌,是该值得高兴,还是令人喟叹呢?忙碌的人,是否也想过“儿女团圆共煮茶”的生活。
寺庙,这看起来跟林立的高楼,格格不入的建筑。里面的人,又是什么样的心境,当初建寺庙的人是不是也为俗事间的事情而烦恼过?千年之前的人,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千年之后,寺庙仍在那里伫立。存在了千年的寺庙,每天都有人进出,或旅游观光,或求神拜佛,或参禅悟道,或寻宗问源,他们的脚步声因各自的心境不同而有所差异。
观光旅游的人,脚步大多很随意,东走走,西看看,拍照是必做的事情。求神拜佛的人,心有所求,脚步比普通的游客沉重的多。他们满怀心事,来到神明的面前,祈求能够得到庇佑。当然,叩首烧香自然也不会少。寺庙里的师傅,大多会小心翼翼供奉着神明,他们很少在大殿与游客交流,似乎生怕打扰了神明一般。
不同诉求的人,不同的脚步声。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庙宇,只是心声会变,诉求不止。也许,我们会问什么是不变的,怎么做才算停止?答案是无,这是人的一生都要回答的问题,在困惑中生活,带着疑问离开。
寺庙的脚步声,是人声,也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