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不时蹦出的社交网络信息、眼花缭乱的弹出新闻、堆积出山的邮件……在当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各种知识资讯、手机应用程序、电子邮件、游戏、音乐、视频等在极大地丰富我们生活、便利于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有限的注意力。正如美国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所言,“信息消费的是人们的专注力。因此,信息越多,人们越不专注。”毫无疑问,我们生活在一个专注力缺乏的时代;信息越多、我们越是分心、就越难深入思考和统筹考虑,我们的生活、工作越可能流于肤浅表面甚至偏离正轨。
“专注”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须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只有投入了专注,我们才能集中精力认知事物、思考问题、干好工作。而每个人的意识带宽及内在专注力资源都是极其有限的,当你在纷繁复杂、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信息时代能做到心有定力、去芜存菁、意识集中,把有限的专注力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信息、工作及环境时,你才更有可能洞察先机、适应变化、决胜未来。
保持内在专注,追随内心的自我引导
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在《专注》一书中指出,内在专注是指仔细聆听来自你的直觉和价值观的内在声音,并作出明智的决策。当你在工作中发现了人生意义,把工作当成目的本身而非手段、甚至把工作视为你的至高使命和天职时,你更有可能清晰聆听并追寻内心的真实声音。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一书中指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最主要的动力……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追寻人生意义是人终其一生的生命驱动力之一,而在工作中寻找并体悟到意义至关重要,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职业生涯的成败及最终的生活幸福程度。研究表明,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无法积极投入的人,在工作之外对生活感到满意并拥有幸福感的可能性会降低1/3。而要在工作中找到意义,其根本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意识高度专注地迎接和战胜工作挑战和要求。任何正当工作,只要我们愿意投入心血、敬业专注迎接工作挑战、解决工作问题就会取得成绩,些微成绩都会有助于我们建立工作自信、并培养工作乐趣,在工作兴趣与喜乐中慢慢就会感受到工作意义。换句话说,工作意义在本质上还是要靠个体来赋予的。
每个人对本职工作的感受、理解和体悟不同,赋予工作的意义也就各有千秋。心理学研究表明,大部分人会对工作赋予三种不同的意义:把工作当做一份“差事”,视工作为一份事业,或者把工作当成一种天职。把工作当成一份差事的员工,单单只是为了赚钱或应付差事才做工。从社会学上来看,工作只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他们赚钱、养家糊口等目的的“目的合理性行为”,工作本身则毫无价值。这类员工在工作上往往缺乏主动投入,敬业心和责任心缺失,专注力不足,导致工作绩效及创新成果较低。而把工作当成一份事业的人,工作既是他们过上更好生活的目的合理性行为,他们本身也能在工作中体会到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乐趣,即工作也是他们的价值合理性行为。这类员工持续性的工作投入较高,其绩效贡献和创造性工作成绩也相对突出,但当工作遭遇到较大挫折或现有工作环境不能很好地预期实现其个人抱负时,他们的工作投入和专注力可能会大受影响。而把工作当成自我使命或天职的人,工作本身就是他们的天然使命,就是其人生价值所在。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工作因而能够体会到专注工作的快乐“心流”,通过不断努力投入工作并做出贡献,其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履行自身使命的巨大喜悦;即使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不如意,他们也会充分发挥工作自我引导能力,立足岗位实际,提升个体工作贡献和工作价值。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所深刻指出的,只要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学会工作自我引导(积极主动、尽心尽责的工作态度),你就能从工作中得到更多专注投入与满足,你的工作心态就会变得更积极、更愿意面对问题;一旦有这种心态,你就更有愿景——为大我(组织目标或团队愿景等)做出贡献——这时,你的工作就变成了一份天职。
学习对他人专注,以同理心谋求协作共赢
华为总裁任正非深刻指出,“个体的力量是渺小的,组织的力量才是无穷的,人感知自己的渺小,行为才能开始变得伟大。”在企业组织中生存发展的每个个体,只有与他人充分沟通协作,融入团队、助力组织持续发展壮大,助推企业组织为社会持续作出经济、文化贡献等,我们才能最大化实现自身人生意义和使命、天职。
在与同事、领导、客户及供应商等他人沟通交流、工作配合过程中,我们必须学会对他人专注,积极主动培育与他人和谐沟通、愉快合作关系;敞开心胸聆听他人的反馈,并主动向他人提供建设性的反馈信息。把沟通培养成一种习惯,把聆听磨练成一种技巧,把反馈锤炼成一种能力。
在日常工作开展及团队合作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寻求多方位、多渠道的工作沟通,专注聆听来自同事、领导、客户等对我们工作的反馈意见,并以此不断修正和完善我们的工作方法、思路及成效;而非以过度防卫心理消极等待他人上门沟通,甚至为了维护个人私利、部门局部利益等人为增加沟通障碍、增设“部门墙”等。过度防卫、不重视沟通即使能让我们收获短期利益,但长久以往,不管对我们的职业发展还是组织整体价值都是巨大的损害。
根据心理学上的“乔哈里窗”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人的内心世界被分为四个区域,也称四个象限。第一象限,公开区:是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信息;第二象限,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信息;第三象限,盲区:别人知道关于我的信息,但我自己并不清楚;第四象限,封闭区:双方都不了解的全新领域,它对其它区域有潜在影响。显然想要探索及发展自我、开拓辉煌职业生涯、成就美好人生,我们在主动分享前两个象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探索第三象限盲区里“别人知道但我们却不清楚的关于我的信息”那部分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只有通过主动沟通、细致耐心聆听他人反馈;并根据具体反馈意见持续改进完善我们的做人做事方式方法才能做到。无论是团队同事、领导及客户,当我们放低姿态、虚心求教、专注聆听他们的反馈意见时,一般人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地奉上珍贵的意见和建议。不可否认,他人的反馈意见因为立场、态度、思维模式及表达方式等可能存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甚至有悖客观事实等诸多内容。无论如何,我们都要主动放下自我防卫及自我辩护心理,敞开心胸专注倾听他人的反馈意见,并懂得去芜存菁、根据他人反馈不断完善自我、持续改进工作。
我们在工作中保持积极主动沟通,专注聆听他人反馈的同时,更有义务和责任向他人及时提供各种反馈意见(我们知道但他人可能不知道的信息),以便于他人也能根据我们的反馈进行自我完善和改进工作。
比起聆听他人反馈,向他人提供反馈则需要更大的心理勇气和不可或缺的同理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同理心就是对他人专注的代名词。同理心一般包括认知同理心、情绪同理心和同理心关怀三种主要类型。认知同理心是使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并在揣测他人感受的同时调节自身情绪;情绪同理心则指我们与他人感同身受,我们的身体状态随着他人的喜怒哀乐而高低起伏;而同理心关怀则更进一步引导我们关怀他人,促使我们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们要将心比心,以与人为善的初心和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坚持平等心态和就事论事的原则,向他人提供尽可能客观公正、并具有建设性的反馈意见,以供他人参考;至于他人是否采纳,则不予置评。切勿以居高临下的“帮助者”姿态或市恩心理来向他人反馈自以为正确的意见建议,更切忌有意无意伤害他人自尊或就事论人来对他人进行任何主观价值判断甚至人身攻击。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企业中有效的人际关系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沟通、合作、自我成长、促进别人成长,想要满足上述条件,就必须重视贡献。”我们要以共同成长进步为原则、以价值贡献为衡量标准,我们与团队成员、跨部门同事、外部客户等之间的沟通协作、相互反馈,是否有利于双方成长、是否有助于双方提升价值贡献能力和成果,是否有助于组织愿景的实现,是否有助于增加及创新客户价值,如果回答是,说明我们的日常沟通、相互反馈才是正确有效的。
培养对外在环境专注,积极应对环境动态变化
“世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企业管理、研发、生产、人事、薪酬及企业文化环境等及外部市场环境每天每日都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动态变化,作为生存发展于企业内外部环境中的组织个体,无可置疑地必须积极主动应对环境动态变化对自身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新要求等,如此我们才能与时偕行、不断进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积极关注客观情境与现实细微变化、进行多视角观察和动态审视问题的专念思维,克服视角单一、一成不变、静态重复的潜念工作方式方法。
当我们积极主动关注客观情境及现实环境细微变化,并根据环境变化及要求及时改进完善自身工作时,我们更有可能未雨绸缪、从容有序地做好工作。当我们在立足客观环境动态变化基础上主动培养自身多视角观察及动态审视问题的能力时,我们更有可能在繁杂变化的环境信息中尽早捕捉到科学实用、有创意的问题解决方案。而当我们对环境木然、缺乏专注,无法洞察到环境动态变化并学会把诸多环境信息为我所用,还在沿用过去老一套静态重复、与现实环境变化相脱节的工作方式方法时,我们就难免陷入“刻舟求剑”的尴尬局面。正如中航工业副总经理张新国博士在《新科学管理》一书中指出,“在新经济时代,不能套用过去的常识或经验来解决问题,而是要仔细观察各种现象,充分认识到企业面临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对称性。运用时空观来看,就是空间上的多维度效应和时间上的失同步效应。”我们必须明白,在现实环境动态变化条件下,企业组织面临的各种问题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与各种纷繁复杂的动态环境信息融为一体、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可能是由多种变量因素、多重环境信息相互叠加累积作用造成的,这时就不能采取单变量或线性思维的模式来解决问题;而是要在立足客观环境动态变化基础上进行协同变革、协同解决,以消除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各种“失同步效应”,最终实现整体价值的最优解。
不管是企业组织寻求整体价值的最优解,还是个体专注自身岗位履职,都必须清醒认识到环境动态变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忽视甚至故意无视环境背景信息变化而妄图对症下药解决问题、按部就班干好工作,只能是刻舟求剑、徒劳无功。
“将专注力导向需要的地方是领导者的首要任务。这需要把握趋势、变化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在正确的时间把专注力转移到正确的地方。然而,决定企业成败的不仅是某一个战略决策者的专注力,而是全体员工整体专注力的宽度和灵活度。”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在《专注》一书中如是说。在当前海量信息纷繁复杂、众多机会诱惑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当包括组织领导者在内的企业全员都能够立足岗位敬业专注工作、专注沟通协作、专注外在环境动态发展变化时,企业组织才会拥有更加强大的内生动力,早日洞察并捕捉到更具潜力的市场发展机会、开创更加灿烂的人企共赢局面。
哈佛大学研究专注力的心理学家埃伦·兰格曾说过,“倘若心不在焉地生活,你便看不到、听不到、品尝不到、体验不到许许多多可能让枯燥乏味的生活变得丰富刺激的事物。我们所在之处,就是我们从未到过之处。”因此,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对日常工作、生活等“所在之处”倾注更多心力、变得更加专注,也许你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吧。
g.chW�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