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不久,我遇到父亲的邻居,父亲多年的老朋友。父亲走时,同样八十多岁高龄的老人,摔坏了腿,卧床静养了很长一段时间,没能来为父亲送行。
得知父亲曾经进TCU病房抢救,老爷子说,“我现在就已经给孩子们说好了,以后我病重的那一天,放弃抢救。”
老爷子说得云淡风轻,就像在谈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而不是将来与自己性命攸关的事。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对于垂危的生命,我们究竟应该尽力挽救,还是应该让他自然地逝去呢?
我和家人也曾经犹豫过,纠结过,是看着生命垂危的父亲,如果放弃救治,父亲的生命很快就会油尽灯枯,离我们而去。
几经纠结,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哪怕有一线希望,也要拼尽全力救治父亲。于是,父亲离世前一天,他独自躺在ICU病房,儿女们只能守在病房外。
母亲赶来了,在ICU病房外,那个大字不识的母亲,她说,“给你父亲换血液,换一个十八岁的心脏,不论花多少钱,都要救他!”
平日里,总是和父亲拌嘴的母亲,总是抱怨照顾常年生病的父亲快要累垮了的母亲,此时,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救父亲。
可是,人力无法胜天。
等倒医生也无能为力,我们把父亲带回家的时候,父亲已经说不出话了。没有守在父亲身边,父亲弥留之际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遗憾。
友人劝我,没什么可遗憾的,你已经尽了全力。如果你不送医院救治,让父亲撒手而去,那仅存的一线生机也会折磨你,让你更加遗憾的。
人生就是充满了矛盾,充满了遗憾。
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死亡?面对亲人的生死离别?这一课,课本里没有,只有当你亲自面对的时候,才会体验和感受。
怎样才能让生命有尊严地离世呢?
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在医学界,临终关怀又被称为缓和医疗,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的患者,或者自然衰老的老人放弃抢救,不使用生命支持系统,让死亡自然来临,最大限度地尊重、符合并实现个人的意愿,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
但是,在倡导孝文化的中国,选择临终关怀的家属,相当于背上骂名,怎么能不鼓励他撑下去,而是让他等死呢。
79岁的作家琼瑶,曾经发布过一封“公开信”,叮嘱自己的亲人,假如自己最后临终,所有的紧急措施全部不需要。“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的让我痛苦的活着,意义更重大。”
琼瑶的这一封信,引发大众的热议。在“好死不如赖活”的观念背景下,怎样才能死得尊严,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人生命题。
博舒坤说,亲情社会孝道支配着大多数家属的决定,但是家属和社会应该转变观念,以“善终”为终极目标行孝道,符合临终者的意愿,才是子女真正的“孝”。
让生命走得有尊严,让生命“走”得温暖,这就是最大的孝道。
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死亡,才会懂得珍惜当下。
在告别的同时,迎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