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成长(一)
——如何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如果使学生惯于简单的接受,被动的工作,任何方法都是坏的”,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以此来告诫我们每一位教师当竭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回望自己的的课堂,依旧略显稚嫩与“年轻”,似乎并没有什么真知灼见值得浪费笔墨去记录,仅且回首反思吧!
语言的本质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表达方式,而如何让一个孩童在还没有完全掌握母语的情况下,快速喜欢并爱上另一种语言,或许是令每个英语老师最抓狂的世纪难题,最近一年,我也就深陷其中。
1.熟知对象,分层施教。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教授一届新生,首先要对他们的历次考试成绩有深入的分析,对他们的学习水平先有一个简单的判断,然后依此进行分组,再酌情给不同水平的同学设置一个“跳一跳,便可摘到的桃子”,并确保此目标既不会打消他的积极性,也不会让他因唾手可得,失去挑战的兴致。此谓“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2.忘却自我,注重交流。
教育是一个静待花开的过程,即使在外界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下,也要秉承一颗育人的初心,真正做到“只问耕耘,莫问收获”。每次考试后,逐个学生分析试卷,了解试卷难易程度,记录学生的得分优势和失分要点,并鼓励他们不服输,坚定自己学习的信心!
3.善与合作,适度竞争。
俗话说,有对比就有伤害,触底就能反弹,痛过才能悔过,才能知耻而后勇。利用同水平内PK方法,激发学生的“狼性”,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依据闯关效率不同设置不同的奖励机制,当第一个大奖被拔得之后,继续设置第二个相对诱人的奖励,继而第三,第四个......直至最后一个,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都可给予相应的奖励。但是对于违反规则的同学,除了在课堂上给予“小惩”之外,课后更要做好思想沟通,一定要让他相信下次他肯定让人刮目相看!
教育,可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何使得英才成为栋梁之才?需要每一位老师尽心竭力培之,育之。而面对心智尚未成熟的小儿,只得运用适当的方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这或许是每个老师毕生要研究的首要课题。
虽然回首向来萧瑟处,但既已归去,哪怕也无风雨也无晴,依旧昂首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