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篇
刚入职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处在不会备课的挣扎之中,结合之前的是听公开课,准备的是片段教学教案,都是为了自己的课上得出彩设计的,在真正上课的时候面对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必须考虑学生这个变量和不确定因素。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教案中,我的课堂中没有学生,只有走教案,所以常常课顺不下来,有一种课白备的失落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惨痛的经验教训我明白了,备学生是备课的第一步,要了解学生。学生会的不要教,教了也不会的不要教。在这里我对于永正老师的备朗读特别有感触。小学课文篇幅都不长,老师课前反复读,读书语感,读出感情,才能在课堂上有话语权指导学生朗读品悟,真正的阅读能力是能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语文的基本功是根植于老师背后扎扎实实的训练的来,它没有捷径,一位老师想要上好课首先自己要是一个会思考的老师。曾何几时,我都是一个“拿来主义”的教师,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导致自己机械麻木,现在有了思考虽然有时候会很痛苦,但更多的是想明白后的豁然开朗。
老师要用一辈子的功夫来备课。
二、上课篇
理论很实在,还需老师多训练,多实践。
三、听课篇
记得刚入职第一年的时候,我对听课是很厌倦的。听完一节课下来常是大脑空白,疲倦打盹,知里面的内容与环节竟一处也记不起来。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听课,更不明白这些人评课在评什么?在上大学见习,实习期间都有在听课,那几节课听得明白,都是符合我认知范围内的教材解决,而工作后的课加入了信要技术更是一头雾水,为什么上课要用这些花哨的东西夺人眼球,而是去关注教学的内核?到现在我与内心的疑问和抗拒和解了,并也能流利地使用信息技术上课,但我深知这几年对于教材钻研少把注意力放在了信息技术使用方面,语文教学最本质的还在于文本解读。多微信公众号的盛行,在里面学了大量班级管理的干货并得到了很好的实践,生管第一,其次才能关注到专业成长,能专心钻研语文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得先应付那么多形式主义的琐事才能走向自己理想中的事,听课也是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听课时”看、听.想记协调合作,去观察老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体态语言、板书等,观察学生的回答、纪律、落笔,在交流中议课,去打磨一句话,一个环节,进行复盘,听取优点,思考不足,听自己的对比名家大师的课,摆正心态,用理论与思考作为武装,多学多思。所谓“操千剑而后识器,观千曲而后晓声”这一篇不如张祖庆《我的听课史》给我的触动大。我明白我知道的,学习的,思考的,实践的太少太少了,要广博多思!
四、评课篇
好久没看到这么差劲的理论书,一点都学不到干货,讲的也都是大家都知道的内容,评课还会见人下菜,实在受不了这种没有在一线教学的专家对一堂课指指点点,指出的问题不具有设性意见,台湾的那节课明明那么浅显,对话那么幼稚肤浅不符合四年级的学生水平,可是两位专家却一味地在评好,实在是看不白,泛泛而谈,和之前评两位省学科带头人的课说出完全相反的话!抓不到重点,看了真是难受!还指望从这理学一点评课的技巧,还不如看教学实录后面一线教师的评课来得实在。
总结
以为看完这本书我就会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可是看完有点让我失望,原来这不就是我们老师平时做的这些事情吗?我算是明白了,想要发展自己的专业性没有捷径,也不要指望一本书就能让我一飞冲天,我知道只有踏踏实实地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磨练不断挑战自己的短板才能当一位优秀的老师,当一位好老师前提是要首先成为一位人格完善的人,当老师就是在学做人的过程。越学越觉得自己一无所知,吾生也有涯,而吾知也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