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标致来自于文字,而文字的记载及其字义,随着历史的进程,也在悄然发生着演变。追根溯源,这些改变不仅是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缩影,同时也揭开了一个个浩瀚的时代。
自古,我国作为礼仪之邦,文字在其对人称谓的表现意义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先生”一词,本与“后生”相对,表示“先出生的人”,后来与年长有道德学问者、 老师有并列之意。而古代的老师均为男性,于是“先生”一词就逐渐演化成了对男士的通称。
此外,称谓类型及其所包括的意义,亦多不甚数、各有讲究。如我们所熟知的“犬子”、“千金”、“小女”“令郎”等,是古代人聚会必备的社交场合“礼貌用语”。而细思这些“礼貌用语”,又有别一番趣味。如只能自称我家“犬子”、“小女”,你家“令郎”、“千金”。一旦用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也,这也正是尊称与谦称的区别。
而说到“千金”一词,则更是有趣。要知道“一字千金”、“一诺千金”、“一寸光阴一寸金”等都是物质等价交换的具体量化。而称谓中的“千金”为何如此大相径庭呢?甚至,在古代,“千金”一词原是指男子,为何逐渐成为女子的代名词?
“金”本是指古代人用以物资交换的其中一种等价中间媒介,现代人俗称“钞票”。由于“金”的稀缺性,在古代“金”的价值,更高于普通的铜钱、银币等。在不断的历史演变中,“金”在现代社会已退出“货币市场”,但它所包含的意义则引申为“值钱”、“贵重”等。而“千金”则更多表示为“尊贵”、“财富”之意。
引文:
琅邪王景文谓庄曰:“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庄笑,因抚曰:“真吾家千金。”孝武帝游姑孰,敕庄携朏从驾,诏使为《洞井赞》,于坐奏之。帝曰:“虽小,奇童也。”
“千金”一词用来指人始于南梁名士谢朏。他的父亲是当时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名叫谢庄。有一次谢庄带着儿子出门和友人游玩,土山的风景很美,谢庄突然临时起意,便让儿子谢朏即兴作文一篇。谢朏更是胸有成竹,一气呵成,随即写出了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谢庄朋友看后,不由得称赞:“贤子足称神童,复为后来特达”,翻译为:你儿子太厉害了,犹如神童,以后一定会有出息。谢庄欣喜不已,对儿子说:“真吾家千金”。
古代人对神童有崇拜情节,对于神童的出现,人们总是恨不得奔走相告,谢朏因此小有名气。后来,就连宋孝武帝也听说了谢朏,便出题考验他,但谢朏依然是十分轻松就完成了一篇名叫《洞井赞》的“命题作文”,宋孝武帝看完拍手称赞:“虽小,奇童也。”
后来,谢朏并未像《伤仲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是成为了真正的著名文学家,当了朝廷大臣,官阶等同宰相。至此,“千金”一词在很长的时间里都用来形容优秀的男子,并且是专指男孩子。
而“千金”一词开始用来形容女子,则众说纷纭。
相传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在逃离楚国,投奔吴国途中,因十分饥饿,刚好遇见了一位正在溪边浣纱的姑娘,于是上前乞讨。姑娘心生恻隐,将竹筐里的饭相赠于他。事后,伍子胥说出原因,想要对方为他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本是男女授受不亲,怎晓一时忘记,羞愧不已。于是愤然投水而亡。伍子胥十分悲伤。他咬破手指,在石上用血写到:“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所以“千金”自此就成了对未婚女子的尊称。
还有一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韩国。当时,韩国在七个国家里实力最弱,为了增强经济实力,有人便献计韩国国君:将韩国的美女卖给其余六国。韩国国君于是将最美的那名女子标价三千金,卖给了秦国国君,这就有了“千金小姐”的说法。这个故事同样比较牵强,真假均难以考证,更没法当作“千金小姐”由来的出处。
而事实上,“千金”一词逐渐演变,用来形容女子始于元朝时期。当时元杂剧、戏剧甚为流行,影响广泛,成了百姓茶余饭后最爱的娱乐项目之一。而“千金”一词用来比喻闺阁女子最早记载于元代曲作家张国宾所写的杂剧《薛仁贵荣归故里》:
引文:“小姐也,我则是个庶民百姓之女,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请自稳便。”
这本是文学作品中的称呼,但随着百姓口口相传,逐渐被大众接受便流行使用开来。于是,民间就开始将原意指男子的“千金”比作尚未出嫁的大户人家闺阁女子。
时代在进步,而“千金小姐”早已摒弃了在古代专指 “大户人家姑娘”之意,也不再是富贵人家女儿的专属称谓了。在现代社交场合,见了别人家的女儿,通常都可以用“千金”作为称呼,既表达了尊敬之意,又体现了自我修养。
其实在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很多词的含义都悄然发生了改变,比如“小鸟依人”这个词,最初是李世民用来形容褚遂良的。李世民说褚遂良:“若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而现在人们都用以形容一个女孩子身形小巧玲珑,试想一个男人用这样的词形容另一个男人,在如今,感觉甚是违和,但在古代,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本”在古代的意思为“草木的根”,而现代文化也早已将之引申为“原来”、“本来”的意思。文化寻根,对“本”的见微知著,不仅是对历史过去的本质挖掘,更多的是一种对于自我“来自哪里”的哲学思考。而“千金”一词乃至众多文字含义的演变,也许总被历史的洪流掩埋。但我们总抱以敬畏之心,缅怀过去,探索历史与新生;对未来,敞开怀抱,迎接时代快速发展带来的文化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