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太今年八十三了,俗话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眼看着过个春节,也奔向八十四了,老太太也不避讳,召集两个儿子,一个闺女,商量写遗嘱的事。
其实老太太也没啥财产,就名下还有一套老头子走的时候留下的房,这套房现在也不太值钱,有些年头了,好在正处在一个不错的学校边上,属于硬牌学区房,所以即使房子有点老旧,即使小区也是破烂不堪,现在这套房子少说也值一百多万。
这是老太太最值钱的财产,她想趁自己清醒明白,写份遗嘱,把这房子的去向落定。
按理说,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比如平分,三个孩子,不分儿女,一人三分之一,或者老太太按照传统观念,儿子多一点,女儿少一点,也不见得大家会有意见。但是老太太的决定很特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喧嚣。
老太太的意思是,女儿过得不太好,要拿出四成给女儿,剩下的老大老二两个儿子平分。女儿肯定没有意见,奇怪的是,老大也没有意见。
老二有,老二媳妇意见也很大。
其实按照三个人的生活现状,老二过的最称,这倒不是因为老二有多能赚钱,而是老二娶了一个能赚钱的媳妇。老二媳妇从毕业开始,就不满足于一眼望到头的工作,拿一成不变的死工资,所以早早就脱离企事业单位,自己在外面打拼了一片天地。
老二属于保守派,一直在一个工作岗位上,一干接近二十年,收入虽不至于一成不变,但离超越通货膨胀率还有很大差距,所以老二家的幸福生活,几乎全靠媳妇支撑。
老大过得也一般,两口子一直拿死工资,老大媳妇更是会生活,才四十多,就选择了内退,天天抱个吉娃娃,溜着玩。
平日里老太太没没少接济老大家,比如都给孩子们钱的时候老大家一定是最多的,或者明着一样,暗地里还是会多给老大一些。
对老大老二的孩子也是有一些区别,因为老二家有,所以给孙子钱,都是老大家更多些。
至于女儿,也许是跟妈妈的感情要好一些,也许是老太太一直不太满意女儿嫁的家庭,平日里的接济,也无从说起,毕竟给儿子们的钱都是明面上的。
如今遗嘱事件一出,应该也可以看出,老太太对女儿的牵挂和偏爱。女儿也是四五十岁的人了,老太太怕她老了手里没个钱,受委屈,想临走尽量多照顾一些。
老二媳妇心里不平衡,主要是因为,她的工作也比较辛苦,虽然赚的多,可也是拼了命的奋斗争取来的。跟妯娌就差三岁,可是妯娌天天遛狗,提前过上养老生活,而自己还水深火热的奋战在一线,自己过的好,也是自己奋斗得来的,凭什么就因为她能干,老太太就偏心呢?她不在乎那点东西,却在乎所谓的公平!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其实何为公平?对家庭来说,真的能做到公平吗?
一个孩子的父母还好说,不管贫穷还是富有,剩下的都是留给孩子的。可是两个,或者三个孩子的呢?哪个父母真正做到一碗水端平?一碗水端平就是真正的公平吗?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一个人都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一生,或贫穷或富有,或光鲜或惨淡。而父母,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每一个儿女都过得尽量好。
从父母的角度看,能力强的子女,多帮衬一下能力弱,生活困难的子女是应该的。
可是从子女的角度,他可能会觉得,能力的强弱都是相对的,都是一样的父母传下来的基因,可是后天的努力呢,更重要,一个通过奋斗获得人生的幸福的人,可能永远都会对那些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的人恨铁不成钢吧,或者是恨大于怜吧!
有时候,在社会上,我们也会讨论公平。比如,公平就是均分吗?也不见得,社会主义大食堂的失败,告诉人们,均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所以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
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类似的漫画,甲乙丙三个人,要看墙外的风景。甲一米八,垫垫脚就可以看到。乙一米七,加一把小凳子也可以看到外面的风景。而丙一米五,如果他想看到外面的风景,至少需要两个小凳子叠加起来才可以看到。
按照公平理论,应该给甲乙丙三人一人一个小凳子,可是,事实上是,甲多了凳子也无用,丙有一个也看不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甲把凳子给了丙,三个人都可以看得到墙外的风景。
所以,世间难有绝对的公平。
问心无愧,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