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水浒/反抗与禁锢9
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五戊辰(1627年12月22日),魏忠贤自缢而死,崇祯帝下令磔其尸于河间。此后,将阉党二百六十余人,或处死,或遣戍,或禁锢终身,使气焰嚣张的阉党受到致命打击。他还平反冤狱,重新启用天启年间被罢黜的官员,起用袁崇焕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托付他收复全辽的重任。
按理说,崇祯皇帝大有作为,应该使大明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了。可是,事与愿违,朝中仍然党争不断,并没有因为魏忠贤伏法而罢休,反而愈演愈烈。他诛杀袁崇焕之后,丧失了抵御外侮的得力干将,使大明面临着外族入侵的危机。这时,外忧内患一起到来。
自崇祯元年(1628年)起,中国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汉南续郡志》记,“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崇祯十三年(1640年),顺德府、河间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并且是烈性传染病的流行,“瘟疫传染,人死八九”。崇祯十四年(1641年),疫情进一步发展。在大名府,“春无雨,蝗蝻食麦尽,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岁大凶”。持续几年的旱灾、鼠疫使人们死亡无数,十室九空,偏偏在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南遭大水,地方政府处在了十分脆弱的状态,盗匪与流民并起,各地民变不断爆发。据历史学家统计,明代万历和崇祯年间两次鼠疫大流行中,华北陕、晋、冀三省死亡人数至少在千万人以上。
鼠疫的流行与旱灾、蝗灾及战乱的接踵而至,使明王朝抵不住清兵南下攻势,也就在情理之中。出身驿站兵士的李自成揭竿而起,张献忠也起义了。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部克襄阳、荆州、德安、承天等府,张献忠部陷蕲州,明将左良玉逃至安徽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