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太没有年味了。」
「往年的年味都去哪了?」
今年春节,听到了太多这样的抱怨。
有人说是因为生活变好了,油甘厚腻大鱼大肉已经成了我们最普通不过的日常,春节晚会也不再满足人们日益挑剔的品位。于是,「年」不再特别。
也有人说,城市化和消费主义导致人们生活方式变异,导致「过年」的形式消亡。
在我看来,大家谈论的「年味」变淡,说的是这几件事:
01 仪式感缺失
罗胖说:「年味变淡是从我们变得随便开始的」。
物质的丰盛,让许多过去必须要有的形式内容打了折扣。
不像过去,一年温饱难足、肉食就像奢侈品,于是逢年过节,当然要杀鸡宰羊吃顿好的;
不像过去,常年穿打补丁的衣服、老大穿完老二穿,到了年关,就算咬咬牙,也要给孩子买件新衣裳;
不像过去,一年到头起早贪黑劳动、更少有娱乐生活,春节当然要放鞭炮、看晚会、欢声笑语。
而现在,什么都有了、什么都不缺。自然,这些仪式就淡了。
文化的沦陷,让过去必须要有的礼仪能省就省。
台湾朋友来做客,提到他们家族还保持的各种过年礼仪:早上起床,儿孙辈要排好队,去老人房里磕头;年饭要给去世的长辈准备一份;入座夹菜敬酒都有讲究。
而在内地,这些礼仪在很多家庭已经渐渐失传了。
理性的开化,让曾经神秘的规矩讲究渐渐消亡。
还有各种说不清道不明、小时候觉得特别有趣的规矩:大扫除、挂灯笼、包饺子、拜财神,几时放鞭炮几时拜年都有讲究。
过去的人不懂科学,这些规矩讲究总和神怪和超自然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更有各种传说佐证了这些规矩的灵验。
到了现代,人们了解科学、不再愚昧,于是,这些看似神秘的小规矩也随之消亡了。
但仪式感也同时消失。
《小王子》中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正是这种不同让日子发光,成为记忆里隽永的存在。就像小时候的那些「年」。
而现代人,懂得太多、拥有太多,于是仪式感被简化到不再特别,自然也就难以留在记忆中。
就像年前参加各种年会,有的设置了走红毯签名的环节,这就是一种仪式,能够让参与者获得与众不同难忘的体验。这个环节如果去掉,可能看起来并不会差多少,参与者的感受却要打折扣。
02 人情疏远
在农耕时代,家人是最主要的交际圈,劳动性质决定了人们没有太多交际的场合与必要性,交际圈也只限于一村一县。
而春节是最重要的增进家庭感情的节日。
现代人借助网络和不断增大的生活圈,社交也日益扩大。基于线下的强关系(同事、朋友)和更多线上弱关系成了我们社交的主要对象。相比之下,和家人的关系变淡,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来说更是如此。
同时,独生子女政策下,我们这一代的亲兄弟姐妹明显减少。血缘浓度下降,自然感情也没那么亲密。
03 痛点转移
看回本质,其实春节逐渐变得「鸡肋」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戳中受众的痛点。
「双十一」火了,因为解放了人们日常压抑的购物本能和剁手需求;
情人节每年都很火爆,因为满足了情侣们交流和表达爱意的需求。
而春节自古以来的需求——祈求平安、家人团聚已经变得越来越淡,已经跟不上时代和大众的需求了。不再解决痛点的节日逐渐淡出人们视野也是理所当然。
当然,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不可能一朝一夕消失。
只是长此以往,,要么就适应时代的变化和人民的需求发展出新的过法、玩法,要么就慢慢衰败、被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