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这个题目好low,远不如那句“唯读书不可辜负”来得有诗意。但我是真的很认真的问自己。
自从手机的功能无限放大后,碎片化学习成了一个风尚,通过手机,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新闻,还有各样的鸡汤软文,阅读软件层出不穷。
信息太容易获得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发现自己变得越来越浮躁,一般超过二千字的文章都没有耐心认真的看完。买回来的书,翻几页就不想看了,除非用坚强的意志规定本次要读几页。更要命的是,读书前喜欢在朋友圈晒图,可笑的是那书未必能看完。
变得自己也开始嫌弃自己了。两年前,休产假,发现当娃睡了其实还很有时间。于是开始重新看书,读程皓的《站在生死边缘》,里面有分享他的读书方法—写读后感。标注阅读的时间,总共用时,书的作者,在那里读的,纸质还是电子版。最后是读后感。三个月,读了《失乐园》、《百年孤独》、《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简爱》等等,严格的按照格式来写读后感。
一开始感觉有点为难,后来读着读着,觉得好有意思哦。脚步到不了远方,思想也可以跟着作者去漫游。
休完假,读书又变得断断续续了。到了去年,申请加入了读书会,有一个硬性的规定:每个月至少读一本书,至少写一篇读后感。然后就开始和自己死磕。决定了读一本书,无论多忙,每天也会找时间认真的读一会。
虽然电子书方便,但我还是喜欢翻纸质书的感觉。还是特别喜欢买书,每到一个地方先找书店。除了书柜,客厅、饭桌、沙发、床头都有书,顺手就可以拿来看了。
读的书多了,发觉自己更加的需要读书。以前比较多的关注故事情节发展,优美的用词。现在更多的会思考作者是如何会想到这么多的道理,慎密思维的构建,人物的呈现等等。
可以分享的是,我是怎么爱上读书的。
我喜欢读书周边的小事物,例如美丽的书签,有插画的笔记本。开始读一本书时,把书签放在目标要读到的那一页,为了可以见到心爱的书签,就打起精神阅读了。
那些好看的笔记本,不能只是买回来看,还要写点东西,而且要认真的写。不管是书本的摘录,或是几句的感想,只要去写,心里都觉得很满足。
一开始不知道该选哪些书,就从自己感兴趣的开始,可以是从插画,手账,画多字少的看起。然后是各种各样的推荐书单,老实说,推荐书单对我而言作用不大。还有就是书店里的畅销书系列。有段时间特喜欢媒体人写的书,例如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丁丁张的《人生需要揭穿》,柴静的《看见》,故事多,道理易懂,容易引起共鸣。
现在我读的书还是比较杂,什么都有,诗歌、散文、小说、艺术、教育,想看什么就买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系统吧。也没有什么大的关系,目前对自己的要求只是对于好的书认真的读,好好与作者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仅此而已。
还在犹豫的你,问一句,你多久没有认真的读完一本书了呢?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读书也是一个比较容易到达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