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01
说来有些惭愧,一个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却还没有着笔北京故宫的打算。如今《东北纪行》这一系列文字写到了这里,倒得先要给沈阳故宫做个了结。
不是我对那里有多了解,但既然在做一个系列,就总要善始善终才是,而我在那个行程里的最后一站地,就是沈阳故宫。
就沈阳的这个故宫,我问过在沈阳工作过二十几年的父母,是否还有印象。两位老人家给我的回答让我惊讶,他们居然都没有去过。妈妈是北京钟鼓楼下的“格格”,她跟我说,北京有大故宫,因而她不愿意去看沈阳的那座小故宫。
我不好评判她的老思维,但我觉得那种错过是很遗憾的。我去到一地旅行又何尝不是点到为止呢,我们总会遇到,也总会错过。而那日,我其实也是差点就错过了这座小故宫的。
那日上午在昭陵中,我浪费了太多的时间,离开时已快到中午。我急急忙忙地跑出北陵公园,打上一辆出租车,却还没想明白自己要去哪里。
司机,显然过多地在意了他的效益,一个劲地向我推荐东陵。那里却也是我的选项之一,我那时对陵墓很感兴趣,也很想探寻努尔哈赤的埋骨地。但司机的推荐方式那是忒实在了,简单直白到让我有些后悔告诉他,有这么个远途目的地的选择。我迂回地问他到东陵多长时间,他说不堵车差不多半个小时,而我们现在就正堵在沈阳的市中心里,我下午还要赶回京的火车。
尽管这位司机师傅满口说着来得及,但我清楚地知道带我去赶火车的那位师傅不会是他。在一个必须做出选择的路口,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轻轻对他说,去故宫吧,他很是失望。
我能理解那种失望,因为之后没走多远,故宫就到了。
02
沈阳故宫门前的路,在沈阳市民口中叫做沈阳大街,能以这个城市的名字冠名,足见它的骄傲。这条东西走向的大街贯穿了这个城市的老城部分,就如北京的长安街。只是在故宫门前的这段路,是不能走机动车的步行街,这里过去是条禁路,路两端的武功牌坊和文德牌坊,便是这种“禁”的皇家威仪的一种体现。
只是这禁地,如今却是游人如织的,我看新闻,五一十一的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的,可见这高高红墙的后面装载了多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让这过去的禁地,成为了今天的乐园。
两个牌楼之间,是故宫的正门,大清门。
初看那门时,感觉更像一座王府,当然要比王府更气派些,但要与北京故宫午门或神武门的雄伟相较,就实在差得太多了。看这门,我似乎就能理解些母亲管沈阳故宫叫做小故宫的缘由了。
站在门前,我也揣摸着,当年松锦之战中被俘、后被皇太极礼遇、最终降清的那位大明贰臣、蓟辽督师洪承畴,他最初穿过这扇门时,会是个什么样的心情。或许他第一眼看到这扇门时也会是掩不住的失望吧?此番抉择之后,他便也再入不了大明恢宏的宫殿了,而一个蕞尔小国如今却成天朝上臣的栖身之所,不禁让人唏嘘。
进到大清门内,是一进广阔的院落,那院落右厢配殿是飞龙阁,左厢配殿是翔凤阁,当中的一座正殿,叫做崇政殿,听这名字就知道,这里是皇帝处理政务的大殿。没错,这里就是外朝的主殿,是皇帝上朝的金銮殿,满清早期的宫殿建筑就这么直白,换成东北大白话那就叫做一竿子到底的直截了当。
当然,这座直截了当的大殿,也是要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逊色许多的,它只有不高的两层基座,屋顶也居然是等级最低的硬山顶。大殿只有面阔五间的体量,这与面阔十一间的太和殿,是不在一个档次的。大殿内陈设着龙椅宝座,也是被缩小比例的,据说这是乾隆皇帝特意的安排。当然人们也有理由怀疑,乾隆皇帝爷爷的爷爷皇太极是否坐过龙椅,即便有那也应该是很是简陋的。
只是,尽管沈阳故宫的这座金銮殿,外表看着寒酸,但在想当初的年代里,这里却是清太宗皇太极陛见群臣、商讨国是的地方。一条条政令从这里飞出,明亡清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是从这里徐徐展开的。
03
沈阳故宫,始建于公元1625年。那一年是后金天命十年,是大明天启五年。
那一年,是魏忠贤一派阉党打压东林党最为疯狂的一年,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六君子纷纷落狱,惨遭戕害;
那一年,是孙承宗自请蓟辽督师第四年,日后对辽西抗清发挥重要作用的关宁锦防线,初步形成;
那一年,是明清实力在东北发生逆转的萨尔浒之战过后的第七年,是努尔哈赤占领辽东并迁都辽阳的第五年。或许是迫于孙承宗所建立的关宁防线的军事压力,那一年努尔哈赤下令,将自己的都城从大城辽阳,后撤至了当年还只是个卫所的沈阳,并开始着手修建宫殿,这便是沈阳故宫的前身。
如今的沈阳故宫分为东、中、西三路格局,它也对应着历史上的三个建设时期。前文所走过的大清门和崇政殿属于中路的前朝部分,这是清太宗皇太极所主持建造的,也主要在皇太极主政时使用。而如果想要捋着历史脉络来看这座宫殿的老故事,不妨先从东路院走起,那里是皇太极的父皇,清太祖努尔哈赤所规划的,有着沈阳故宫最初的模样。
东路院是个通透的大院,它有如一个狭长的广场,构成很远的进深,大院两侧排列着十王亭,东西各五座建筑。在清军入关之前,这是满清权贵左右翼王和八旗旗主办公的地方。
八旗制度是满清的立国之本,其本质来讲,就是努尔哈赤在统一东北女真各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形成的以军事建制为主体,向下统辖地方人口的经济、生活、军事等方方面面的一种社会制度。努尔哈赤最初统一建州时,建立了黄、白、红、蓝四个纯色旗,后来在吞并叶赫之外的所有女真部落后,由于人员的大量扩充,而将原来的四旗阔建为八旗。
努尔哈赤主政时期,他自己身兼正黄和镶黄旗主,而统治正红旗和镶红旗的是他的次子代善,统治正白旗的是他的第八子皇太极,镶白旗主是长孙杜度,正蓝旗主是五子莽古尔泰,镶蓝旗主是努尔哈赤的侄子阿敏。
在后金草创初期,努尔哈赤推行八和硕贝勒共治国政的理政方式,也就是八王共治,沈阳故宫东路院的这种十王亭的建筑格局,就是这种政体的一种体现。而这十王亭共同拱卫的依旧是当中最高大的主体建筑,大政殿。
这座主体大殿很特殊,它是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式建筑,猛然一看很像是满族、蒙古族游牧渔猎时所居住的大帐篷,这或许就是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以后,对于承载自己汗位王权的建筑的一种想象吧。
那大门前的两根红漆檐柱上,各自盘着一条金龙,这自然是受了中原王朝,以龙代表至高皇权的影响。而这建筑的八个角,似乎又呼应了努尔哈赤创建八旗和八主贝勒共治的那种理想。
大政殿自其建立初,便是入关之前的清帝主持各种国家大典的重要场所,顺治元年,六岁的顺治皇帝便是在此登基即位。而这座大殿的最初规划者努尔哈赤,就未必能见到它的完工了,因为这座大殿开工后的第二年,清太祖努尔哈赤便病逝于沈阳,
04
沈阳故宫的主体建筑,是由努尔哈赤的继任者皇太极来完成的,当然他是否还那么执着于他父皇提出的八贝勒共治的军事民主思想,这就两说了。
从大政殿向西,就又回到了由皇太极主导建设的中路院落,只不过这里直接进入到了他的后宫。这所谓的后宫其实也是在一个大院子,看过《孝庄秘史》的观众,对这些宫殿一定会很熟悉,主体是中宫,在院落中央,东西两侧各两个配殿。由于清廷在沈阳故宫里主政的时间并不长,基本上就是一个皇太极时期,因而这些宫殿也基本上就接待过一任主人。
其中中宫清宁宫,自然是皇太极的皇后,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寝宫,这位就是那位哲哲皇后。东侧第一宫关雎宫,是皇太极最宠爱的东宫大福晋,宸妃海兰珠的寝宫。这位海兰珠与皇后同为博尔济吉特氏,她是哲哲的侄女。这两个女人,是皇太极的后宫里最有影响力的两位,然而这个后宫大院里,却还有一位对满清历史具有深远影响的女人,只是她不是这两位之一。
东侧第二宫,也是就关雎宫南侧,靠近凤凰楼的地方有一座配殿,叫做永福宫,那里曾是同为博尔济吉特氏的布木布泰的寝宫。这位布木布泰也是皇后哲哲的侄女,是宸妃海兰珠的妹妹,她是皇太极登基时册封的第五位福晋,是顺治皇帝的亲妈,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孝庄文皇后。
对于孝庄皇后,民国时期的历史学家蔡东藩先生对她的评价最为中肯,“后人谓多尔衮之肯出死力,皆孝庄后有以笼络之,然则孝庄后固一代尤物乎?明亡清继,成于一妇人之手,吾訾其德,吾服其才。”
历史翻过皇太极这一页,六岁的顺治皇帝即位,对小皇帝也好,对皇太极血脉也好,对刚刚抓住机遇入主中原的满清政权也好,都是存在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和分裂风险的。想想曾经如日中天的李闯王,他打进北京城也就呆了短短四十二天就被赶走了,足可见维持一个政权的不易。
如何保持皇位过渡和政权过渡时期政权的稳定,这是需要大智慧的。显然这种事情,那个小皇帝是做不了的,但那个女人做到了。她与当时的军事统领多尔衮保持了一种亲密的关系,从而很好地弥合了这种军政间可能的嫌隙。这种弥合,即能让福临顺利长大成人,并最终夺回实权,也最终保证了刚刚入关的清政权,在军政团结的基础上,完成了至高皇权的确立。不要以为确立皇权是件很简单的事情,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多少,因为皇权交接而祸起萧墙,最终导致国家衰落、分裂乃至消亡的故事。
而孝庄皇后的第二个贡献就是,她在顺治帝突然去世后,最终一锤定音,选择了下一位小皇帝,并保送他登基。而这位就更厉害了,他就是在中华历史上都赫赫有名的康熙大帝。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那时的沈阳故宫早己完成了它主持国政的历史使命。
05
故宫西路院,就都是一些低级别的建筑了,这从屋顶不招人喜爱的颜色就能看得出来,东路和中路都是金黄的琉璃瓦,而这里都是绿瓦和灰瓦。即便建筑级别低了许多,还是建议大家能去看看,因为那里有一座非常有名的建筑,它就是建于乾隆年间的文溯阁。
清代有七大皇家藏书楼之说,其中北京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沈阳故宫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又叫北四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孤山圣因寺文澜阁,合称“江浙三阁”,又叫南三阁。这些地方对我们今天的文化传承很重要,因为在二百三十多年前的乾隆时代,它们分别藏有一套乾隆皇帝主持编撰修订的《四库全书》。
乾隆帝勒令臣工把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的《四库全书》,抄了七遍分置全国七个地方,是不是有些多余呢?今天来看,我们应该感谢他的良苦用心。因为当年七套《四库全书》如今保存下来的正好一半,三套半,其中还有一套文渊阁本因为战乱,去了台湾。
而今大陆只有两套完整版本的《四库全书》了,您看当年抄了七份多吗?这两个珍贵的版本,其一是文津阁本,现藏于浙江图书馆,另一便是文溯阁本,现藏于甘肃图书馆。至于它们为何都没有保留在原地,那就是另外历史探索里的另外的故事了,而在这里,我们只能说幸好,幸好它们还都完整地保存在我们这片土地上。
而我在沈阳故宫看到那座绿顶双层的藏书楼时,却是有着那么一点点的小感动的。二百多年的动荡,它完成了一种坚守,为我们的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种子。
而这种坚守,又何尝只在文溯阁,在永福宫,未来的孝庄太后曾在那里守望过;在大政殿,努尔哈赤曾意气风发地描绘着八王共治和八旗制度的蓝图;在崇政殿,皇太极发布出一条条政令,将大明长城以北的边疆蚕食完毕;在大清门,曾经的上邦重臣不得不低眉顺眼地跨过它,为未来的清帝国出谋划策。
历史曾经就在这里上演了一出出大戏,而它们的精彩,不亚于北京的那座“大故宫”。
2004年7月1日,在我国苏州召开的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批准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如今入选的这“明清皇宫”项目的只有两座辉煌的殿堂,它们其一是北京故宫,另一个就是今天老故事的主角——沈阳故宫。
***由于照片遗失,所有图片来自网络,在这里感谢作者。
----------------------------
我是云行笔记,在此潜心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让我们来一次,有文字感的旅行吧
《世界遗产名录》专题推荐:
1987年,长城,文化遗产
1987年,明清皇宫,文化遗产
1987年,秦始皇陵,文化遗产
1987年,泰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87年,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文化遗产
1987年,黄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2年,九寨沟,自然遗产
1994年,曲阜三孔,文化遗产
1996年,庐山,文化景观
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祭坛-天坛,文化遗产
1998年,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文化遗产
1999年,武夷山,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000年,青城山-都江堰,文化遗产
2000年,皖南古村落,文化遗产
2000年,明清皇家陵寝,文化遗产
2001年,云冈石窟,文化遗产
2004年,高句丽王城及王陵,文化遗产
2006年,安阳殷墟,文化遗产
2008年,三清山,自然遗产
2010年,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文化遗产
2012年,元上都遗址,文化遗产
2014年,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
2014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