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位年轻妈妈因为辅导写作业,一动怒,导致血管堵塞中风了,陪娃写作业已经成为一种高危职业。
关于陪孩子写作业,每个家长都能写出一部血泪史,各种心酸和无奈也许经历了以后才能印象更为深刻。
难道我家娃真的很笨吗?家长们一度陷入自我怀疑中。为什么一写作业各种问题就出来了?不是喝水就是上厕所,题目教了很多遍就是不会,负数相反数的概念傻傻分不清。
归根究底不是娃笨,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01
当我们埋怨孩子太笨的时候,是不是该反思一下自己的原因。
我国老教育学家陈鹤琴说过:“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养育,养是给予孩子生理需求,育是教孩子心理需求。
朋友小云自从儿子上了一年级,过了一段与儿子斗智斗勇的日子,孩子刚一进门,就开始教孩子学习,可是一个礼拜过去了,哪个是a,哪个是o,哪个是e还是傻傻分不清。
每次去接孩子,语文老师说:“你家孩子太笨了,回家好好教教他,每次上课读书就跟小和尚念经一样,合在一起都会,单个拎出来,谁都不认识。”
语文老师的一顿数落,让小云无地自容,开始不断总结经验,为什么孩子语文总是不好,如果我用孩子的语言去教学,那不就行了。
于是小云就不断想出各种点子来教孩子读书,比如在教“l”这个字的时候,就说小猪赶猪嘞嘞嘞。教“z”的时候,就说小熊写字资资资……学完以后儿子还来一句“妈妈,那个l就是我刚才哭的眼泪吧”。顿时让人哭笑不得。
幼儿园的时候,孩子主要是玩,一些比较直观有趣的语言能够激发孩子的兴趣。幼升小学习拼音的时候,如果只教拼音,孩子肯定能睡着,但是用一些有趣的语言,比干巴巴的教学,效果更明显。
兴趣是孩子学习的第一内驱力,有了兴趣,效果事半功倍,没有兴趣,事倍功半。
02
“妈妈的眼睛就像探照灯,嘴巴就像点读机,哪里错了播哪里”一名来自三年级的小朋友志成抱怨说。
志成是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每天回家妈妈就一言不发的坐在凳子上,看着我写作业,眼睛就直勾勾盯着我,看得我心里发毛。做对的题目的时候,我们相安无事,一旦做错,她就开始指责我,这个不对,那样也不对,就像魔音一样萦绕在我的脑子里,我听着妈妈对我的否定,偶尔还对我一阵“河东狮吼”,对学习越来越没有信心,也越来越讨厌妈妈了。
志成的妈妈无奈的说:
家里就他一个孩子,我们总想帮助孩子少走弯路。
当他一犯错,我就想出来指出来。本以为这样可以减少孩子犯错误的几率,没想到孩子成绩越来越来差……
心理学中有个“墨菲定律”,越不想发生的事情越会发生。担心孩子成绩不好,想让他少犯错误,可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后来这位妈妈看着孩子差强人意的成绩,决定改变策略。她找了个时间跟孩子谈了一下:儿子,你已经三年级了,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我每天只负责给你检查作业,或者你遇到不会的再来问我,我们一起来解决。
刚开始孩子有很多不会的,做完一题小心翼翼地看着她,问她对不对,她就对儿子说:我们定的规矩是,你先做完,然后有错,我们一起解决问题。
孩子做完以后,妈妈看到满篇的错误,有时候气地想暴揍他,甚至直接对着他大吼。可是心底不停地有个声音告诉她:忍住,忍住,忍住,不能发火,不能发火……重要的事情告诉自己三遍。
妈妈陪他一起查字典,一起寻找解决的方法,还别说,这种方法真有效,孩子犯错误的几率少了,自信心就提升了,对学习越来越感兴趣。
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问妈妈这道题该怎么做时,家长为了省事,习惯直接给出答案。可是我们直接给出了答案,自己省了功夫,却让孩子失去了思考能力。
父母看似帮助孩子暂时解决了问题,其实是打断孩子成长,让孩子养成依赖性的坏习惯,长久以往,让孩子潜意识中怀疑自己,认为自己不行,而不断否定自己。
03
曾经遇到一位爸爸在谈到当初教女儿跳绳的时候感慨万千。
女儿很胖,跳绳很费劲,每次跳绳就像要了她的命,明明很简单的两脚并拢跳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就是跳不过。爸爸妈妈为此头发都愁白了好几根。
班主任说:你们要有信心,孩子刚开始可能做得不好,你们得多鼓励。
后来爸爸就跟孩子一起,一开始就跟孩子表现的一样,老是跳不过,后来爸爸说:你看我也不行,今天开始我们一起学习跳绳。
爸爸和孩子一起跳绳,妈妈在旁边鼓励,今天连跳两个宝宝好棒啊!明天继续加油。今天宝宝和爸爸比赛,看谁跳的多,……就这样孩子慢慢学会了跳绳。
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教孩子,所以在辅导作业时就出现了“这么简单你也不会”,“跟你说过好几遍了,你怎么还是不会”。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当然很简单。可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一个新的东西,一个新的学习历程。
05
陪读的家长大部分神经都比较脆弱,被孩子刺激,亲妈秒变后妈,不是对着孩子大吼,就是不断地指责,家里瞬间变成菜市场,累了自己也伤了孩子。
科学研究表明不断否定孩子的,会让孩子对学习产生抵抗心理,严重者可能厌学。
无原则地对孩子吼叫,还会导致自信心的丧失,从而认为“我很无能”,长大以后很难适应社会。
其实你换个角度思考一下就明白了,如果你在职场上,老板对你的辛辛苦苦做的策划,批得一无是处,你是不是也比较难以接受,甚至是苦闷,抱怨。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爱和归属感,它就像心灵的食物,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理最大的渴望就是和父母做相同的事情,这样他们就会觉得你和他们是一国的,这是归属感的需求,所以家长们少点指责,多点鼓励。养育,是一边陪着孩子长大,一边不断寻找教育方法。
家长平时教育孩子要有平常心,作业不会慢慢教,习惯不好慢慢改,……教育是一个长久的活计,立竿见影的效果只治标不治本,人生路还很长,为了一时的痛快而伤了亲子关系就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