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日更的第二十五天。
早餐店里进来了一个小姑娘,后面紧跟着的应该是奶奶。两个人准备坐在与我间隔一个座位的位置上,小姑娘还没坐下,嘴巴便说:手机,手机。我转头看了一下,又转回来,听到她奶奶说:先吃着饺子。
等我差不多吃完的时候,我听到耳边的手机声,转头又看了一眼,小姑娘手机放在碗左边的位置,眼睛时时的盯着手机里的小视频,奶奶正一口一口的喂着汤,盘子里的锅贴饺动了两三个的样子,虽然奶奶转身把门关了下,但饺子怕是早就凉了吧。
这其实已不足为奇,中国隔代养育的常态现象。大家都知道吃饭不应该看手机,大家也都知道老人的喂饭行为多半是出于爱,看着形形色色的成年人形影不离的握着手机,再看看为了家庭生活疲劳奔波的父母们所剩的可怜的业余时间,儿童在隔代养育的路途上似乎渐行渐远。
前两天看到两会关于学生放学时间的提案,建议小学生六点放学,其实六点确实晚了些,对于本职工作的人民教师而言,意味着他们的在校时长将增加近三小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的。有父母说:六点也早了,哪个公司能准时的五点下班,邻近下班还总是大会小会不断。很是现实的话啊,但建议六点放学的提案不仅仅是考虑到父母是否能够接送吧,如果增加的时长学生在校完成了作业,亦或是在校组团进行课外阅读,将国家对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应运而生到这些延迟的放学时间上,是否也是变相减轻了父母们的辅导工作呢?当然,也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所以详尽得当的规划还是需要国家来制定。
昨天吃晚饭的时候,小迪和我聊天。
小迪:不该看奶奶手机上的抖音的。
我:怎么了。
小迪:抖音上说,睡前擦香香,变得更漂亮。
我:那你是不是擦了?
小迪:我擦了香香,没有变漂亮,还起了一个痘,是骗人的。
我笑了笑:之前就同你说过了,抖音上的视频你看不懂,不一定是真的。
在我们家,我、老王、小迪我们几乎从不刷短视频,偶尔看到小迪在某视频软件里看,我也会立马给她设置下青少年模式,有时,你管的了自己家的电子产品吧,你还管不了别人家的,在这个手机、paid遍地的电子产品时代,邻居家的小盆友也是让你防不胜防。
小迪那天说:老人就爱跳广场舞。昨个儿,李木木在我们三人群里艾特我,讨论了一番关于她父母吵架的事情。我发现五六十年代出生的那代人,他们生在一个信息技术不发达的社会,成长在改革开放没多久的时候,无论是在父母之命还是媒妁之言下组建的家庭,没有爱情的两个人很多也一起度过了大半辈子,现在也大多是有孙子孙女的年纪了,可是,在人生本该回味自己一生平淡安乐的时候,他们却都不快乐,我以为像老王爸妈那样的是个例,在听了李木木的陈述后,觉得,那代人,他们真的既幸运又糟糕,如同幼儿时期的亲密缺失导致青春期的逆反心理,成年人的逆反似乎也出现了延迟性。
他们互相指责,互不让步,你不先走一步先妥协,我绝不迈步,言语中看得出李木木的无奈,她远在上海,家里都是弟弟在照顾,某些情况下她是站在弟弟那边的,觉得弟弟已经做的很好了,这点我是赞同的,但依旧劝他还是当对父母更宽容一点,如果真的有些能够满足的小要求,即便觉得没有道理也可以适当满足下吧,总觉得过了五六十岁,就是人生过一天少一天的年纪了,与我们正值青年不同了,我是这么说的。
司徒轩看了我和李木木的聊天,说,有些心酸。我当时以为她是说看到这些父母的现状,感到心酸。随后,她私聊我,发了三条语音,说想到了自己的妈妈,言语中透漏着难过,她母亲走了两年了,我回想自己的那两年,觉得她大概还在母亲真的离开了人世的事实中挣扎,她说有时,也担忧父亲一人在家的孤独,听她说到这,我便想到自己的父亲,即便匆忙再婚,即便母亲没过头七她们就张罗着给父亲相亲,即便是为了让奶奶在临走之际看到自己的儿子不是孤身一人,这所有的过往云烟,在我三十岁的年纪我终于释然了,至少,母亲走了,父亲一定是有难过的,有了新的家庭,至少,这些年,他不是孤独的,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