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冬季的午后,我和往常一样坐在工作室的藤椅上,独自沐浴着温软的阳光,沏一壶清茶,燃一炉馨香……就这样,我沉睡在美妙的旷野幽谷里感受着清风拂过鼻尖的味道。不知小憩了多久,起身时已近暮色了。此时,天边高耸的烟塔吞吐着紫色的烟雾,在夕阳掩映下迷幻且别致。我随手拾起搁在角落里,早已落满尘土的废旧画框,纵情光色—在那幽深的蓝、艳丽的红、沉着的紫、炙热的黄、明亮的绿竞相交融的瞬间,嫣然忘却了自己,后知后觉间发现,画面的形象早已不是眼前的形象了,它竟无意间成为了熟悉的久远……
那是十多年前的小河口,坐落在陕西商南县一个曾名曰:“太吉河”的山村小镇,此处虽说那里不是我的出生地,但每一条河流、每一棵树木、每一块街边的石子儿、每一缕阳光、每一片绿荫、每一抔泥土无不深藏着我年少时的点滴。 “小河口”顾名思义,是“小河”与丹江的交汇地带。在我读四年级的时候,因太吉河镇丹南小学原址改建,无法容纳全部学生,故而将我们安排在了小河口东南处大约三里路的临时上课地点。自打那以后,每天都要从横架小河口的一座石桥上经过。那是一座乡村公路上的桥,长度不足百米,(建造具体时间桥头有标注,惭愧,幼时从未留心)两辆中巴车勉强可并排通过,就当时而言,它足以称得上是小镇里最奢华最古老的建筑了。到了汛期,桥下流水潺潺,水草丰盈柔软、润滑如丝,河滩上散落的鹅卵石玲珑可爱。这里有鱼儿游弋、鸣虫浅唱;这里有炊烟弄姿、蝶舞翩纤;这里有明月入怀、清风扶柳;这里有浪遏孤舟、群峰簇拥……黄昏时分,常见当地妇孺在桥洞下纳凉洗衣,三两孩童追逐嬉戏,偶有油嘴滑舌的小男人与小寡妇打情骂俏好不热闹……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嚷嚷的洒脱,憨笑的畅快,那爽朗清脆的声音随流水回旋,又如一曲质朴无华的山野之歌,绕过拱桥,掠过枝丫,穿过田野,越过村庄,携几只雨燕飞往河的对岸。袅袅余音顿然消失在黛青色起伏的山间……
石桥向南大约不到1公里的地方是便是原“丹南村”村部旧址,也就是当时我们的临时教学点。三间校舍,三个年级,三位老师,没有操场,没有花圃,没有围墙,有的只是教室北面房梁上的一口铜钟、一条马路、一湾河水和半亩竹园。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童年的色彩虽然淡雅却很欢愉。丢沙包、扔“骨头子儿”、滚铁环、“顶牛”、抓鱼蟹……都是属于柳絮纷飞的时节里最青涩的唱腔。 离学校不远处有个弯道,一块儿巨石横在中央,河水在此汇聚成潭,绿油油的深不见底,而它的另一侧,小小的浪花欢腾地跳跃着,反射出耀眼的眩光。一到放学,伙伴儿们赶忙背上书包,一路小跑着来到这儿,从石头的背后摸出事先藏好的鱼竿,就地取材,挖蚯蚓、捉小虫权当诱饵,像模像样地钓起鱼来,直至晚霞映红了天边……当然,多数情况是钓不到鱼的,运气好的时候碰到些“小白条”不小心上了勾,却也只是把它暂时放在事先挖好的水塘里,戏耍一番便放归自然。即便如此,垂钓兴致依旧不减。直到很多年后,在一篇课文里得知那是“为钓,而不为鱼”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