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回家,尝试着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得如ddl紧凑,以致于今日堪堪才到年初三,感觉想过了快1周一般,而感觉还不赖。
今年的年尚平稳度过,如过去数年养成的习惯,按着过去的模式复制黏贴就好。不求有新,只求无事发生,便是好年。
有点像模版化,到什么点干什么事,一切都能预知,缺乏新鲜感,但胜在仪式感。
一开始不觉得有什么,知道朋友说了一句,今年的年没有什么年味了,因为:
这几句话好击中我。也是那时候意识到,黄执中说的那句话:“抱怨年味淡的人,如果你本身不是负责提供年味的,那你抱怨年味淡有点没心肝了。是因为我们每年过年都有一大堆你看不到的妈妈、姑姑、阿姨、婶婶、外婆、奶奶,她们在努力,好让这个年有味。”
也有另一个说法就是:“过年触聚到一起的家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个长寿的老人,一个舍得花钱的组织者和一群心甘情愿干活的人。”
真的,具象化了。
长寿的老人,子孙满堂,而这个是有历史条件的。在中国,向来崇尚的是多子多孙,子嗣延绵,传宗接代,会认为有子嗣才有家族的绵延和繁华,才能彰显家族的强大和实力。爸爸妈妈那一辈为什么过年的时候会热热闹闹,各种走亲戚;逢过年四面八方的人能回来就回来,吃个团圆饭?我爷我外公那一辈少则4、5个多则10余个兄弟姐妹,只能能活下来都各自开枝散叶,逢年过节必是热闹非凡。加上以前亲戚间互相帮衬,大小事互相找关系帮忙,亲戚、老乡见分外亲近,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发展背景,而今科技发达,晚婚晚育,社会节奏快,有集体到个人的转变导致过年过节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有血缘关系都坐在一起。当社会服务设愈发完善,不想走人情,不想托关系观念逐渐占据重要地位时,相应的行业也随之发展,代替了许多亲戚的功能,得到了更便捷更透明的社会环境,相随之而来就是淡薄的人情社会,发展的两面性也许在这。所以有的人说,往后的聚会就是朋友的聚会。
一群心甘情愿干活的人,很多时候是充担家庭主要角色的女性。女性一直以来就是被认为依赖家庭而生,为家庭操劳一生的角色,甚至被认为是头等大事,人生任务。而当女性的社会功能更丰富时,给予家庭的精力减少,干的活少了,没有人忙前忙后,营造出春节前忙碌的现象,就好像一改既往根深蒂固到点就该干嘛干嘛,自己本身又不愿意做,故而觉得年味减少了。
舍得花钱的组织者倒不是重要的因素。毕竟过年大家都想在外面挣了钱或挣了脸面回家能让老一辈开心放心并为之自豪,就够了。大多数,出钱的还是老一辈或愿意干活的人。
年味,什么是年味?今年对我来说是,年三十简单扫除,贴年画,逛花市,拜祖宗,吃团圆饭,看春晚,送祝福,行车巷,看跨年电影,吃汤圆,睡到自然醒,拜早年,拍合照,吃裹蒸,逛星岩,睡午觉,初二开年看外婆,各个同学年度见面聊聊天,打火锅,初四去姑婆家,吃顿很多人的饭,看几场电影,然后这个年就要结束了。
还有很多的话想说,先写到这吧,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