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的时侯,照相还是一件比较隆重的事情,要全家老老少少所有人聚在一起的时侯,很正式的拍一张全家福。那时,姥姥家附近有一位照相的老大爷,姥姥家几乎所有的全家福都出自这位老大爷之手。
老大爷操作的相机大概是我们现在不容易看到的了,是那种很古老的箱式相机,上面盖着黑色的盖布,拍照的时侯,需要把相机固定在一个架子上面,然后把头伸进盖布里,取景对焦。拍摄完成后,老大爷收拾相机家什回家,再在自己的暗房里把照片冲洗出来,不出几天,就能看到成品了。
那时的我,对于照相这件事情没有多少感觉,只是觉得一阵子新奇好玩儿而已。老大爷经常会带着他的相机家什,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的去给人家照相。许多年以后,当我也喜欢上摄影时,曾经幻想过,等我老了,也像这位老大爷一样,走街串巷的去给人家照相。
我第一次摸专业相机纯属偶然,那时我在报社的网络中心工作,有一次采访任务紧急,内容部的编辑记者人手不够了,主管便从我们市场部找人去顶上,然后我被培训了一会儿单反相机使用,就被派去现场了。因为平时总看网站上发布的采访照片,拍摄的时侯也算还有些感觉,照片拍回来,主管评价还不错,说可以用,这次经历极大地鼓舞了我对摄影的热情。
之后,我便从家里拿了一个胶片的傻瓜相机,开始了到处乱拍的生涯。那时一卷胶卷可以拍36张照片,拍完了,要拿到相片冲洗店去把照片洗出来,才能看到拍摄效果。如果拍废了,就会废掉一张纸版的相片,还挺遗憾的。
后来,数码相机普及之后,很多人认为拍摄照片没有仪式感了,好像任何人都可以拿起相机来“乱拍”一气。不过,我觉得,摄影最大的仪式感,就是凭着当时的心情,把想要记录的画面拍下来了。而数码相机最大的好处,应该是所见即所得,如果觉得没有拍好,可以重拍N次,而不用心疼胶卷。
但事实往往也有很多悖论,我拍照的时侯,总会觉得第一次拍下来的那张是最好的,之后的重拍就像嚼过很多次的饭,越来越没有味道。
那时,我很崇拜卡帕,特别是他说过的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他在战火中践行着他的摄影观,然后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他让我从另一个维度感受到了纪实摄影的意义和珍贵。
我认真地学习摄影,是在喜欢上摄影多年以后,跟了一位新锐摄影师叶梓老师,学习摄影基础。现在看来,我是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摄影老师。在第一堂课上,老师带上了他的很多相机收藏,教我们认识相机。单反,双反,旁轴,胶片,卡片,微单,老师一一讲解它们的构造和特点。然后告诉我们,摄影不要局限于器材,要把关注点放在提升审美上面。不久后,老师和他的爱人举办了iphone手机摄影展。
老师一一展示着他用不同器材拍摄过的各种照片,有风光、人像、动物、纪实等等,为我们详细讲解照片审美以及拍摄方法。后来,老师自拍的一组自己和爱人的婚纱照,惊艳了我,那是我很少见过的太美的一组黑白的婚妙照片,那也是我真正意识到“摄影是摄影师自我表达”的开端。
图片有情绪吗?有的,图片的氛围就是摄影师的情绪表达。我有时宁愿喜欢不是太完美的照片,因为在那里面,你能感受到拍摄者的心绪感觉。我也见过很多太完美的照片了,山完美,水完美,光完美,景完美,完美得没有灵魂,所以也就没有了感染力。
我自己可能是没有什么摄影天分的,拍摄图片的美感基础也很薄弱,这些是从图片上第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十年如一日,只能说是拍了个端庄。但我很庆幸,因为对摄影的喜爱,慢慢有了自己的审美观,并且审美能力一直在不断的进步中。
这方面,其实我一直很感谢我的摄影老师,是他启迪我们要不断提升审美,一定要看过那些真正美的作品,而且要看过很多,才能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我想,这和俗话所说的“下棋找高手”一个道理吧,只有不断见识真正的高手,才能对水准有正确的判断,并清晰地认知自己的水平是处于什么位置。然后,你就不会盲目的骄傲自负,也不会轻意的妄自菲薄。这也是一种“知美”吧。
不过摄影说到底,是一件很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喜好,你所欣赏的,可能未必是别人喜欢的。但好在,审美是有水准线可循的。在此之上,其实现在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手机,随时随地记录自己认为的美。
我也不认为摄影的能力一定要靠多少时间积累的,天赋这件事情在每个行业都有很多奇迹发生的。有的人可能很快就找到了用摄影表达个性自我的方式,个性表达和审美水准齐头并进,他拍的每一张图都刻着自己的标签,勿需多言,看过的人就知道是他的大作,这也是我所羡慕的。
美的图片底蕴丰盈,张扬着它自己的韵律。其实仔细观察,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们自己的韵律。它们在你的眼睛里矗立或跳舞,像美妙的音符,像颤动的诗,像动人心魄的雷电,瞬间侵入你的眼睛,占据你的心灵,让你心潮涌动,令你难以忘怀,那就是美。这样的美是能激发心流的。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拍出这般美丽的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