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用“功”陪伴 让孩子轻松长大
今天我想谈一下陪伴孩子成长的问题。陪伴孩子是保障亲自养育效果的关键策略之一。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重点要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如经常拥抱、爱抚孩子,让他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还要对孩子多微笑,对视孩子的眼神,让他感到你很爱他,这样他长大,才能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下来,我分享一下陪伴我家二宝成长的一点体会。我家二宝是女孩,已经3岁了。我认为此年龄段的孩子教养重点、难点都是陪伴孩子,而且要下足功夫陪伴孩子成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难教养的时期,孩子有了思想,人生第一次叛逆期到来,你叫他不要扔东西,他偏要仍,大人帮他捡回,他又扔,并以此为快乐。这就是童稚般的孩子,完全是个情绪控制着的“小人物”,所以,家长要面对,不要大惊小怪,不要吼叫发火。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是考验父母教育水平的时候,是与孩子斗智斗勇时候。3岁左右的儿童从生理、心理、认知发展角度看,各个方面都不成熟,故而,需要“陪护”的方面较多,也很重要;同时,在生活中,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立各种规矩更重要。如玩具玩完后要整理归位,好东西要分享,那些事可以做,那些事不能做……都要告诉孩子,越早越好。这个时期,家长如果没有去陪伴孩子,就很难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也更加容易错失教育孩子的良机。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如果忽视对孩子的陪伴,或者陪伴孩子不到位,最容易出现家庭教育问题。现代家庭多是4口之家,即一对父母养育一对儿女。在陪伴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各有不同,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把亲自养育的责任推给上一辈——代养,让孩子活在“留守”的灰色世界里,因父母的陪伴缺失,使亲子情感淡薄,致使孩子心灵得不到父母爱的呵护,造成孩子内心孤独、脆弱、叛逆、自卑……,家长所期待的孩子成绩也往往搞得一塌糊涂。二是单亲陪伴,只有妈妈的陪伴,或者只有爸爸的陪伴,造成孩子缺少父爱或母爱,孩子容易变成性格孤僻,甚至出现心理问题等。三是过度陪伴,过多包办,如孩子该上幼儿园了,还不会穿衣、穿袜、穿鞋,剥夺孩子成长的权利。四是蛮横干预,如孩子正在专心玩积木,有的家长会插话打断,或者强行参与游戏,这种做法打扰孩子探索的专注力,错失孩子获取成功的经验和成长的情感体验。五是形式上的陪伴,家长在看护着孩子,不出安全事故就行。比如,孩子一哭闹,可以给孩子手机玩、看动画片。教育专家说,毁掉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给他一部手机。
那么,怎样做一名高手陪伴家长呢?一是,请家长“真”陪孩子成长。现实家庭生活中,“假”陪伴孩子的现象不少。无心式陪伴,即人在心不在焉,如边刷手机边命令孩子写作业。打断式陪伴,前边我讲过了,让孩子心里反感。过界式陪伴,让孩子有巨大压力。如突然推开孩子的房间,查看孩子日记等。二是家庭教育是一场“合谋”的爱,教育目的必须一致。妈妈唱主角,爸爸就要当好配角,反之亦然。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我建议父母双方常常要做到私下约法三章,即在子女教育的重大原则性问题上,都要遵守约定,比如在子女面前,即使一方有意见,都要维护父母一方的家长权威,不争吵,不拆台。
最后,我在给大家分享我家管教孩子的点滴经验。我把它总结为“两不惯两不管”。一是不利于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行为不惯孩子。如沉迷手机、电视不惯他,给他定时、定量,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做事拖拉磨叽习惯不惯,与孩子共同商定做事规则,养成时间观念。二是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行为不惯孩子,如读写听说,每样都有习惯性要求,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家长不可马虎。这些好习惯,如果从小不培养,孩子长大就很难培养了。两不管是指:孩子能力范围内的不管,孩子能承受的困难不管。至于具体的事项,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就要家长根据孩子个体差异,拿捏把握了。
家长朋友,教育就是养花,静待花开是教育的常态,家庭教育更是如此。哪有什么天生优秀的孩子,那些优秀的孩子都是家长陪伴出来的。家庭教育永远在路上,家长的第一任老师职责永不能卸任。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为人父母有三大责任,一是坚持成为孩子的榜样,二是不惜代价为孩子实现梦想,三是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好习惯。中国教育发展前途美好,我们国家有希望。但是中国教育也有缺陷,如我们对教育本质不够重视,教育的灵魂东西太少,无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至少,我们父母要努力陪伴孩子,让家庭教育越来越有力量和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