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8班 赵子媚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人,是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其人出身豪门,常施舍钱财,因而受百姓爱戴。陈寿评价鲁肃道:“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
200年,是鲁肃走上政治道路的第一步,史称:“榻上策”。208年,鲁肃提出要与刘备联合攻打曹操,得到孙权的认同后,立马日夜兼程将准备南撤渡江的刘备拦下,向其提出自己的想法。刘备听了鲁肃的分析,决定并力抗曹。而孙权得知曹操准备渡江东侵,召集众位将领商议,将领们都劝孙权降曹,唯鲁肃不发一言。后孙权将鲁肃叫去一旁,与他单独商量对策,鲁肃劝孙权不要轻信小人,并提出妙计。从此次事件可以看出,鲁肃是一位直爽、冷静之人。他以快马加鞭之速赶上刘备,并直接表明心意。且在大家商讨战术之时,面对群臣发出一致不利观点,他依然能沉下心,等到时机再将计划告诉孙权。
自然,能得到孙权、刘备的认可,并不是泛泛之辈可以做到的。鲁肃的奇思妙计,才是他等到重用的主要原因。鲁肃曾向孙权建言以土地资刘备,以树曹操之敌。而诸葛亮在柴桑之盟里明确指出要让孙权承认刘备是荆州的主人。鲁肃便向孙权提议道:“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计之上也。”其原因只要在于曹操在襄阳,刘备在公安,若曹操进攻,身处公安的刘备必会腹背受敌。所以孙权借地,就是信义,也是形势使然。由此可见,鲁肃的这一计谋也是十分的高明的。
在我看来,鲁肃的谋略虽然没有诸葛亮、周瑜等人精妙,但是他个人凭借着自己独有的直爽豪迈,将自己不足的谋略填补完好。看似大大咧咧的他,其实在谋略上则心细如绣花针。在历史事件里,他似乎就是搭建孙权与刘备的一座友谊之桥。不难发现,在两位统领有分歧之时,鲁肃总是以“和事佬”的方式出现,用巧语提点孙权,让孙权在权衡利弊做出更好的选择。
鲁肃,逝世时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