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身材并不标准、肚子有些凸起、年纪有些大了的但打起鼓来很有力的女鼓手,与别的鼓手一起行进着,非常投入地打鼓,打出了心跳的声音。当时看到她,有一种震撼,也有一种美的感觉。
按照我们的思维,我们的方队一定是规整有序的、整齐化一的,包括高矮、身高、胖瘦,都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才算得上可以的。
其实,在这里体现出的就是“中庸”的思想。《中庸》是《礼记》的篇目之一,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宋代朱熹将其与《大学》、《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中庸”主张处理事情不偏不倚,认为过犹不及,是儒家核心观念之一。全书集中讲述性情与封建道德修养,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至诚无息”,将“诚”看作是世界的本体,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知方法。从人性来讲,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实质上用现代文字表述就是“临界点”,这就是难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我从小到大就被“中庸”思想影响很深,从小到大从来不喜欢抛头露面,不喜欢出风头,刚合适就好,后来才发现适当的时候还是可能展现自己的独特之美的。 “中庸之道”固然有其道理和历史价值,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因为“中庸之道”而忽略了独特之美。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翠绿,天有天的蔚蓝,海有海的宽广......
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三个小板凳的故事》。“爱因斯坦小的时候,老师布置手工作业,让他们回家做出一个小板凳第二天交给老师。第二天,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教出自己的作品,然而爱因斯坦却交给老师一个制作得很粗糙,一条凳腿还钉偏了的小板凳。当时老师十分的不满,拿着板凳对同学说道:“你们有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凳子?”当时全班同学都笑翻了纷纷摇头。这时候老师又生气的对着爱因斯坦说:“我想,世界上不会再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这时候爱因斯坦红着脸,走到老师前面,坚定的说:“有,老师,还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于是全班同学停止了笑声,疑惑的望着爱因斯坦。只见爱因斯坦走回自己的座位,并且从书桌下拿出两个更为粗糙的木板凳,说道:“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而刚交上去的是第三个虽然不能让人满意,但是比起这两个要强得多。”看到这里,原本生气的老师不再生气的指责爱因斯坦,而全班同学也再也没有嘲笑过爱因斯坦。”正是因为爱因斯坦有独特之美,才能一次又一次耐心的做小板凳,虽然每一次做的都不好,爱因斯坦没有因为做得不好而放弃,而是一次又一次的坚持。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有了伟大的物理学家的诞生。
后来发现:无论高矮胖瘦黑白,只要是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开朗的生命,都具有其独特的美。美就是独特,美就是不同寻常,欣赏美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间万事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