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的书架上陈列着很多书,但这又代表了什么呢?只能证明你喜欢囤书,你可能只是一名囤书党而已,不要感觉扎心。
之前,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分享给大家:
我们见过许多人在学习的时候,收藏了很多信息和各种知识,但最终这些收藏都变成了永不打开的宝藏,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在学习的时候,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储存器。在空闲的时候,你不妨看一下自己的收藏夹,或者是百度云盘等,你会发现原来你也是一个拥有渊博知识的人,但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和知识渊博的人有着天壤之别,前者只是一个容器,而后者才是人生赢家。
那么,你到底是一个拥有渊博知识的人,还是一名知识渊博的人呢?
如果你是后者,恭喜你,你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
如果你属于前者,也不用沮丧,因为你和大多数人是一样的,这完全属于正常。
你想把你陈列在书架的书,变成属于自己的知识吗?那你来对了,《高分读书法》就可以帮你变成一名知识渊博的人,当然,必须由你亲自实践。
这本书的作者是日本东京大学三年级的学生西冈一诚,你不要一看是日本一流名校就望而却步,觉得他那么厉害,你肯定学不来。
其实,西冈一诚在就读高中时,其所在的学校从未有学生考上日本东京大学的,不但如此,就是在这样一般的学校,他的成绩还是垫底的。所以,他连续两次报考东京大学均以失败告终。
第三年,他按照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科学读书,成绩得到了大幅提升,最终成功考入了东京大学。
这本书《高分读书法-成绩大幅提高的秘密武器》,就是西冈一诚经过三年不断试错,通过自己实践,总结出来的一套超实用的读书法则。
1
说到像清华、北大、东大这样的一流大学的学生,你是不是也认为他们都是一群拥有超高智商,从小就是尖子生的一群佼佼者呢?全部都是先天因素决定的,想要后天提升简直希望渺茫?
和你一样,拥有类似想法的人不再少数。也许,正是因为你觉得不可能,所以现在的你依然平凡。
世界新首富埃隆·马斯克的大脑教练吉姆·奎克在《无限可能》中写到:当你给某人或某事贴标签时,你便在无形中为某人或某事设置了极限,那个标签就是你设置的极限。
回想一下,你为什么很久没有读书了?为什么很久都读不完一本书呢?也许你的意念里就觉得自己读不完。
每次开始阅读你的一本新书时,你是直接翻开就读?还是会先做一些准备呢?
你会问了,读书我就开始读呗,还有什么可准备的?
读书,其实就好比是一脚踏入了伸手不见五指的森林。试想一下,处在这样的环境,你是不是不知道自己会摸到什么物体,也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儿,只能就这样走下去。也就是说,读书其实和走在漆黑的森林里迷路是一回事。
如果给你一个火把,你是不是就会清晰很多,至少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不至于很迷茫。
装帧阅读法就是你在读书时需要的“火把”,通过封面、腰封你会获得一本书的大量信息,做到闻一知十。
光有火把还不够,如果再有一幅地图那就完美了,就真正的解决了在森林中迷路的问题。
对于读书,获取“地图”的方法就是做假设。也就是你可以提前假设你要读的书会是什么内容,你在阅读之后想获得怎么样的知识和提升,制定自己的阅读目标。
有了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这两项准备,你离读懂一本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好了,准备已经做好了,开始读书。
尤其是在读那些知识类或者自我成长的书籍时,你会不会经常发出这样的感叹:嗯,原来如此……;哦,原来是这样啊。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这时,如果你多问几个为什么,“咦?真的是这样吗?”,“为什么会这样呢?”像一名记者一样,边读边问,也许你的问题并不能在书中找到答案,甚至在别的地方都没有找到答案,这都不要紧,你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到底怎么做到边读边问呢?作者用自己举了一个例子。
如果你听到“西冈君长得好帅啊”这句话,会是什么样的反应呢?
“嗯,是啊!”“我想见见他。”这是不是都代表了你已经全盘接受了西冈君很帅呢。
西冈君是谁啊?西冈君是哪里来的?世界上有西冈君这个人吗?这里的西冈君具体又指哪一位呢?
说他很帅,有谁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帅呢?有谁又亲眼见过吗?还有,帅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男生认为的帅,还是女生认为的帅呢?
如果你带着这样的疑问一直读下去,也许书里就会告诉你,哦,原来西冈君是东大三年级的学生,具体什么样的人会认为西冈君很帅。
这样边读边问的采访式阅读会帮助你获得真正的知识,而不只是浮光掠影的信息。
2
现在,你已经为开启一本书做好了准备,也知道了怎么去读,如何去问。是不是可以到此为止了?NO!
你读过之后,有没有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已经完全把书“读懂了”,那你有记住多少书中讲的内容呢?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不能用简短的话对内容作出总结,那就相当于没读懂。”
是的,你很可能只是“感觉自己读懂了”,也许只是一个错觉。
这里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每次读书时是一次专心的读一本书,还是同时读两本,甚至两本以上同类别的书籍呢?
什么?读两本,甚至还两本以上,你是在开玩笑吗?
你是不是也觉得,肯定每次只专心的读一本会更专注,效果更好呢?
当你专心的读一本书的时候,你有没有读到后面的时候,前面一章的内容已经忘的差不多了?
本书作者指出,比起一次只读一本书,同时阅读多本书会向大脑中输入更多信息。也就是说,同时读多本书,效果反而更好。
作者把这种同时读几本书的阅读法称之为检验阅读法。
当然,这两本书或者几本书肯定不是随便选的。
首先,你要选择内容基本相同,但是观点又会有差异的两本书来进行平行阅读。你会从中找到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很容易理解,那不同点找到后该如何对待呢?这时,你需要在不同点中找到它们的交叉点,也就是交叉阅读法。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不要将交叉点设置的太大,否则很难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尽可能的把其中的交叉点设置成小问题。
作者所说的知识点你都get到了,那你读过的书,你现在回想一下,还记得多少?如果你说大多数都忘记了,那你肯定没有做过这本书的任何输出。
只有输出,才能够帮你真正的记住知识,这本书你才算没有白读。
你可能会问了,怎么才算输出。
小学的时候,你有没有写过读后感,你写过读后感或者观后感的文章、电影是不是印象很深刻,甚至现在还记得。
没错,这就是输出的一种,当然还有很多其他方法,比如你可以写一篇书评,你可以做一些笔记。
不妨试一下,你会对这本书印象深刻。
3
读书,就要读好书,读对自己有用的书。怎么选出所谓的好书呢?
作者给出了六大选书法则。
第一,你要知道你想要什么,你想得到什么,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第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从哪里着手,不知道到底该选什么书,那就选畅销书吧。有一点误区需要注意,畅销书不一定就会好评如潮,但是可以帮你获知当下的热点,还可以帮你指明阅读方向。
你可能会问怎么知道哪本才是畅销书呢,很简单,现在读书的APP很多,可以让你一目了然。
第三,如果你加入某个读书会,你会发现身处一群爱读书的小伙伴当中,经常会有人推荐自己认为的一些好书。经过别人筛选之后推荐的书当然也会是不错的选择。
你读一本书时,还会经常发现作者会在自己的书中推荐其他的相关书籍,既然这个作者的书你很喜欢,相信他推荐的书也会比较符合你的口味。
第四、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不但历久弥新,而且常读常新。经典可以成为你的思想基石,必然不可错过。
第五、大咖都会推荐你进行主题阅读,本书作者也不例外,前面提到的平行阅读和交叉阅读就已经验证了作者的观点。
第六、读书其实就好比吃饭。试想如果你比较偏食,那肯定就会营养不均衡嘛,这是必然。你试着吃一点以为自己不喜欢的食物,说不定你就会慢慢的开始喜欢它。
读书也是一样,当你看到书名或者某个领域的书籍自己不喜欢,就比较犯难,就开始“挑食”了,但你试着读一读,说不定你会发现新的爱好,获取到更加有趣的知识。
好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
首先,我们讲到读书前要做好准备,装帧阅读法和做假设会助你一臂之力。开始读书后我们不要全盘接受作者的观点,要学着自己去提问。
因为这样你才能够获取到真正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浮光掠影的信息。
其次,我们讲到要学会对自己读过的内容进行简短的总结,平行阅读和交叉阅读会让你的阅读效果更佳,同时为了让自己真正的记住所学的知识,一定要学会输出。
最后,我们介绍了作者的六大选书法则,帮你选出值得自己一读的好书。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大咖每年都要读几十本甚至上百本书,你也可以。你书架上的书终将变成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使你从拥有渊博知识的人变成真正知识渊博的人。读书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值得我们坚持。坚持读书的你,生活定会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