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当给孩子立规则而不是做规矩,规则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规则创造了一个有序的社会,儿童从中获得安全感。
规矩和规则还是要分分清。
爸爸妈妈带3岁的悠悠回老家看望爷爷奶奶,见面时,悠悠躲在妈妈后面,奶奶亲热地来拉悠悠:“快叫外婆呀,叫了外婆给你糖吃!”悠悠把手抽回来,拽着妈妈说:“不要!不要!”后来家里来了几位亲戚,奶奶让叫人,悠悠也不肯叫,一直粘着妈妈,家里亲戚都说城里姑娘到底胆子小。
晚上,趁妈妈去哄悠悠入睡,爷爷奶奶很认真地跟爸爸谈起孩子教育的问题,他们提醒爸爸要从小给孩子做规矩,悠悠三岁了还不会叫人,显得没礼貌,这么大的孩子老粘着妈妈,表现不够大方。老人家认为这都是因为爹妈没注意给孩子“做规矩”。
“规矩”不是规则
那么规矩是什么呢,规矩就是规则吗?上面我讲的这个案例中,规矩就是“小孩要叫人,要懂礼貌,不能粘人,要表现大方。” 如果“叫人”、“礼貌”是规则的话,那么倒是大人总是在违反规则,因为大多数大人对孩子并不礼貌。所以礼貌和大方,当然不能算规则,应该属于个人的处世方式,属于人的修养范畴。大人希望孩子懂规矩,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孩子就会显得有教养,这是可以理解的。
5岁的俊杰跟妈妈到外公家玩,舅舅喜欢逗俊杰,俊杰一开始还认真地回答,后来发现被忽悠,就非常生气,索性不理人了。妈妈劝慰说舅舅喜欢你才跟你开玩笑的。晚饭的时候,俊杰还是不大开心,舅舅往俊杰碗里夹菜,说:“小朋友要多吃肉!吃肉肉就开心了。”这下俊杰爆发了:“不开心,就是不开心!”边说边把舅舅的筷子也拍到了地上。妈妈生气地说:“你这孩子,怎么那么没大没小的,真不听话!”
这个案例中,有一个我们大人总要念叨的规矩, 那就是:“听话”。小孩子要听话,当然是听大人的话。不管大人对不对,小孩都得听话。听话,当然也不是规则。
你让孩子搞清楚规则了吗
规则需要体现平等,大人给孩子做的规矩,很多都不是规则,因为这些规矩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学会适应成人认为正确的规条,满足成人的期待,符合成人的是非判断,是对孩子的限制。比如叫人,听话,这些规矩本身就是不平等的,成人是不会被要求叫人,听话的。
也有的父母对规则很明确,为了让孩子遵守规则,一旦孩子违反规则,就用做规矩的方式,让孩子记住自己的错。可惜,常常被做规矩的孩子,反而搞不清什么是规则,自己要怎么做才是符合规则的。我们来看看孩子是怎么被搞糊涂的。
3岁多的辉辉跟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抢了别人的玩具,那个小朋友哭了,辉爸赶紧从辉辉手上抢过玩具,还给小朋友,辉辉不高兴坐在地上耍赖,辉爸厉声呵斥,“别人的东西好拿吗?起来!”然后爸爸拽着辉辉的小手,一下一下地拍打手心,告诫他,不可以拿别人的东西。不拿别人东西的确是一条很重要的规则,所以辉爸要给孩子做规矩了。
不久以后,老师给辉爸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像个小警察,只要看见有小朋友拿别人的东西,二话不说就去为物主夺回,还会打小朋友手心,有几个孩子表示害怕辉辉。辉爸听了当然明白是怎么回事,后悔自己光顾着做规矩,完全没有意识到孩子会怎么理解。
做规矩,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居高临下地对孩子进行管教,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忽略了孩子的理解方式,所以无论做的规矩,是那些不平等的规条,还是清晰合理的规则,都只会对孩子形成约束,而无法培养孩子正确的规则意识,和内在自律的品格。
规则要靠言传身教
那么不做规矩,又该怎样让孩子懂规则呢?明确告知规则,身教重于言传。
比如有一条规则是,他人的身体不能侵犯。
有些家庭中,大人总是随手触碰小孩子的身体,这里拍一下,那里捏一下,还要求孩子不可以生气,要听大人的话。有时,孩子打了别的孩子,家长为了做规矩,再把孩子打一顿 ,也就是在告诉孩子“你的身体,父母是可以侵犯的!”这就会让孩子对于这条规则模糊不清,一片混沌。
那么我们如何立规则呢?首先要从尊重孩子的身体开始,让孩子明白什么叫“不能侵犯”。当我们想摸摸孩子的脑袋时,先问一下孩子:“我可以摸摸你的脑袋吗?” ?“我可以抱抱你吗?”“我可以亲你一下下吗?”如果孩子说不行,大人千万不要擅自继续。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很清楚什么叫“身体不能侵犯”,当然就能理解并遵守“他人的身体不能侵犯”这个规则了。
父母别再给孩子做规矩,而应当给孩子立规则,规则保障了每个人的自由,规则创造了一个有序的社会,儿童从中获得安全感。只有让孩子建立起正确的规则意识,慢慢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孩子才能成长为自律而有教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