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一起讨论孙子兵法的《谋攻篇》。
开宗明义,我认为谋攻篇的“文眼”:“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这是千古名句,不论是不是读过孙子兵法,肯定都听过这句话,但是该怎么理解这句话?为什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能在现实种能应用吗?该怎么应用?相信大家也有过类似的疑惑,我们今天从这几个问题开始一起来探讨孙子兵法中的奥义。
今天的分享主题如下:
1、如何理解《谋攻篇》的主题:“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解决why的问题。
2、什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在现实场景应用吗?该怎么应用?尝试回答how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
为什么孙子会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理解《谋攻篇》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在《谋攻篇》,要着眼全局。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内容是孙武对其战争思想的提炼和总结,那么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当我们在阅读孙子兵法的时候,我们其实是要还原和学习的是孙武的思想和原则,我们本质上是在穿越千年与一位伟大的军事先哲对话。这样我们面对的就不仅仅是一些枯燥的、散乱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有机的、有生命力的思想。
理解《谋攻篇》要结合《始计篇》和《作战篇》,请大家一起回忆一下:
《始计篇》的核心内容是“较之以计而索其情”,通过建立和“五事七情”的庙算框架,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作战之前的“实力对比”。
《作战篇》的核心内容是“兵贵胜,不贵久”。用今天的话来说其实就是“成本-收益”分析,主要偏向于战争的成本分析,结论是“打仗成本很昂贵,但是结果(收益)非常不确定”。
这两部分从兵法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相信只要是有打仗经验的将领,都会有这样的经验总结,或者说这是用兵或者竞争的常识,是必要条件。
这里可能会有小伙伴提出疑问: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实力,如果一方拥有绝对的实力,打败另外一方是必然的结果,还考虑什么成本?或者说结果有什么不确定性?
分享案例:美国VS其他国家,我们用孙子兵法提供的框架来分析一下:美国无论是军事、科技、人才、盟友各个维度都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有实力能够挑战美国。但是大家回想一下“美国与越南之间的战争”,1955年到1975年美国打了20年,美国在国力最强盛的时候介入越南,结果差点把整个国家给打奔溃了,死亡了5.8万美军,受伤了30多万人,花费了2000多亿美元(1955-1975),相当于耗费了60万盎司的黄金。最后导致美元与黄金脱钩,美国人首次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宣布违约。
这就是现实情况的复杂和残酷。
到了这里大家应该就能体会到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提出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原因和高明之处。因为战争消耗的成本极高,而战争结果,即使在你拥有极强大实力的情况下,仍然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孙子在2500多年前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就显示出孙子在战争思想方面的独创性和高明之处。也可以看出《谋攻篇》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文眼”。
到这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已经出来了:从收益-成本的角度来衡量,要尽量避免战争,因为战争的成本是极其昂贵的,而战争的结果或者收益又是非常不确定的。所以,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接着来看第二个问题:“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能够应用在现实中应用吗?该怎么应用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头脑风暴”。
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有各种不同的手段,孙武从抽象的角度把实现军事目标的手段分为两大类:其一,战;其二,不战而屈人之兵。第一种手段比较容易理解-不服就干,不服就打到你服。非常直接,痛快,相信也是大多数人学习兵法的初衷,就是要学习“百战百胜之法”。而要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就很难理解了,我不去战,怎么让对手服我呢?
我理解的“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指不行动,什么都不做。
首先“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作战哲学和原则,即不直接与对手正面冲突,不到万不得以不与对手硬碰硬,打消耗战。因为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来看,这么做不划算。
这一点在我们的现实竞争过程中,给我们的行动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就是在选择战场的过程中,不要选择需要“佯攻”的战场,或者说不要轻易选择“你死我活”的战场,以及过度拥挤的战场。尽量选择“边缘”战场,闷声发大财。
举个例子:猎豹移动的崛起,猎豹在国内被360盯着打,在清理和安全领域是360的主场,无论猎豹相处多好产品功能,360只要照抄和做好广告宣传就可以了,猎豹事倍功半。后来傅盛把悄悄的把战场转移到国际市场,一方面在清理这个细分领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对手都很弱小,另一方面360在国内忙着跟百度争夺搜索市场,猎豹移动all in国际市场,在短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用户数量,迅速崛起并成功在美国上市。我们看到第一阶段,傅盛拼命的更360在国内市场打,被360压的喘过气来,第二阶段,傅盛把战场转换到国际市场,这个市场上没有巨头环伺,于是傅盛在没有对手的情况下迅速拿下了移动端国际清理市场的老大。
第二,“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种均势,达到这种战略均势,就能避免与对手的证明冲突。举例说明:滴滴和Uber之争。
当时滴滴刚合并了快的,结束了出租车领域的竞争,大有一通江湖之势。Uber中国开始在快车领域展开大额的补贴战,争夺市场份额,滴滴面临艰难的选择。由于优步中国期初规模非常小,补贴额度虽然高但是总补贴金额低。滴滴的规模大,如果按照同样的补贴力度,每天的总支出是非常巨大的,但是滴滴不得不跟,否则市场份额将会迅速减少。
滴滴一边在国内市场与优步正面厮杀,一边非常巧妙的在美国投资了优步的竞争对手Lyft,在美国展开补贴战,情况反转,优步在美国市场份额巨大,而Lyft市场份额很小,战火烧到了美国后院,滴滴这一步是攻其所必救的杀招。最后滴滴与优步达成妥协,滴滴收购了优步中国,暂时结束了快车的补贴大战。
另一个案例:瑞士为什么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免遭纳粹铁蹄的践踏?因为瑞士是一个“武装中立”国,瑞士全国只有400万人口,国土面积4.2万平方公里,但是可以动员出50万自带先进装备的作战部队,如果纳粹想消灭这只部队需要付出100万精锐的代价。
请大家注意:战与不战的选择关键在于收益-成本的对比。
第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核心是要用更高维度的竞争方法,要大家拜托路径依赖,发挥“谋”的杠杆作用。战是普通人的解决思路,如果大家的解决思路都是战,那么决定胜负的就只能是谁的武器更先进,谁的投入跟多,谁更经得起消耗,在这个层面上,获胜的永远是实力强劲的巨头。所以我们要摆脱路径依赖,找到不同的解决思路,这个思路的起点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应为一方面如果战,成本太高,另一方面作为创业者,或者实力没有那么“财大气粗”的竞争者,我们战不起,耗不起。“谋”是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是可以找到巨头力量的结合部,建立我们自己的根据地,然后“实现星火燎原”。
总结,怎么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不战而屈人之兵”?
1、不战是指不正面消耗,不佯攻,不凑热闹。
2、不战是实现一种均势,让开战的成本巨大,但收益很低。
3、不战是一个“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起点。
请大家继续头脑风暴:请大家想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应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