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机两大痛:缺芯片、回收难
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有人问,为何将它喻为双刃剑?答:以手机为例。我国是智能手机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它在给我国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为环境增添了些许的负担。
芯片作为手机元器件中的“主要嘉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其对于环境也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当然,不仅仅是芯片,手机中的所有元器件只要处理不当,都会污染环境。为此,很多人满怀好奇心的表示,芯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手机中的元器件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呢?对于以上疑问,下文或许会找到答案。
一“芯”激起千层浪
“突破,中国耗时五年制造出圆珠笔芯,将有望完全替代进口”,一时间,此标题占据各大新闻版面的头条。为何一颗小小的圆珠笔芯能够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究其原因,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圆珠笔生产国,光鲜数字的背后,却是核心材料高度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
如今,一颗圆珠笔芯就能够破局,实属不易。无独有偶的是,我国的手机产业也有着芯片“难产”的遭遇,制约着手机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巧妇难为无“芯”之炊的局面。
虽为手机生产大国,但却受制于一颗小小的芯片。工信部发布的《2016年电子信息制造业运行情况》中表明,我国全年生产手机21亿部,同比增长13.6%,其中智能手机15亿部,增长9.9%,占全部手机产量比重的74.7%。巨大手机产量的背后却有着芯片制造难的“硬伤”,而国产手机能否实现逆袭,芯片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那么,手机芯片能否像圆珠笔芯一样实现自研自产,让我们拭目以待。
芯片成逆袭的重要一环
年初,国产手机频繁涨价。小米、魅族、乐视等手机厂商都将部分机型进行了调价。
小米市场品牌部公关副总监尹磊告诉《经济》记者,由于受到核心元器件涨价和汇率波动的影响,红米4和红米4A分别在原有价格基础上涨了100元。此外,乐视乐Pro3手机也有100元的涨幅,而魅族则在魅蓝Note5手机系列进行价格调整。消费者难免有些许的疑问,国产手机为何在这个节骨眼上涨价?
对此,通信专家、飞象网CEO项立刚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由于面板、芯片等核心元器件涨价,造成手机厂商成本加大,因此不得不抬高部分机型的价格。另一方面则是大众的消费能力不断升级,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和需求,手机终端商不断提升手机的配置和质量,自然会水涨船高。
令人不解的是,这些知名的手机制造商,为何纷纷被核心元器件的涨价牵着鼻子走?
原来,中国虽然作为手机大国,然而手机的关键部件芯片,却长期需要进口。2016年1月到10月,中国仅在进口芯片上就花费了约1.2万亿元,甚至已经超过了进口原油的费用。芯片作为手机的核心元器件,显然已经扼住国产手机企业的喉咙。有人会问到,芯片真的这么重要吗?
芯片,也就是集成电路的载体,是集成电路经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后的结果。通俗来说,芯片是电子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承担着运算和存储的功能,就好比手机的“心脏”。如果连“心脏”都不是自己的,那么对国产手机本身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
项立刚告诉记者,其实在国内不乏优秀的芯片制造商,譬如展讯通信、海思半导体等,前者是芯片代加工企业,后者则是芯片设计企业。“由于我国芯片厂商主要是代加工,芯片设计企业寥寥无几,因此才会造成‘物以稀为贵’的现象。”TrendForce智慧型手机分析师吴雅婷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芯片制造商华为旗下海思芯片性能可媲美MKT(台湾联发科)芯片,但还不及高通。
既然国内有如此优秀的芯片制造商,为何还会存在大量进口芯片的现象?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向《经济》记者表示,一是海思半导体是华为科技全资子公司,其生产的芯片主要供其母公司使用,而那些没有芯片制造技术的手机厂商,仍需从海外进口;二是由于海思半导体只有芯片设计企业,没有代加工商,造成产业链协同不足情况,并且时常会发生供货不足的现象,因此和国外知名芯片厂商相比并没有价格优势。
吴雅婷则认为,由于国外芯片厂商,例如高通已在芯片设计领域耕耘多年,能提供的服务与产品成熟度较高,如适配性较佳,且手机终端商将其芯片整合在旗下手机的容易度较高,因此比较偏好国外芯片厂商。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高达2271亿美元,连续4年进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与此同时,中国每年消费的芯片超过1000亿美元,占全球出货总量的1/3,但中国芯片产值却仅占全球的6%—7%。
由此可见,国内芯片依然处于主要依赖进口的状态中。在项立刚看来,要想打破芯片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就需要在芯片制造上多下功夫,分别从内存制造和晶圆代工两方面共同发力,研发出中高端的芯片,国产手机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芯片研发,任重道远
芯片研发不同于其他产业,它是一个投入大却见效慢的产业,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且是一场时间持久战的较量,经过不断地试错,才能最终迈向成功。
王艳辉告诉记者,在国内,不仅是华为一家手机终端商在芯片产业进行布局,小米也成为继华为后,第二家涉水芯片产业的手机终端商。华为的芯片研发之所以能够成功主要是有手机盈利做基础,它们从2004年就开始组建手机芯片研发团队,中间历经多次失败,直到2014年才推出轰动国内的“麒麟910”芯片。
如今,随着产品不断的迭代升级,手机内存容量的扩大已成为趋势,相应地就会造成芯片的供不应求。项立刚透露说,国内很多手机终端商受芯片短缺的影响,纷纷推迟了新产品的发布会。“如果国内手机厂商布局芯片产业,将会改善这一被动的局面,可以更好地整合核心技术,研发出高端的智能手机,并且大力推动我国在芯片产业发展的速度。”
拥有核心技术,才会有市场的话语权。王艳辉告诉记者,手机企业要想立足该行业,就需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纵观每个时代的手机“霸主”,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模式机时代的摩托罗拉、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和智能机时代的苹果,都是典型代表。
当下,处在智能机时代,手机企业要想不被行业洗牌,就需拥有核心竞争力,而眼下重中之重当属发展自研芯片技术。小米作为国内知名手机企业自然不甘落后,经过28个月的时间,研发出“澎湃S1”的芯片,其虽在芯片领域有所突破,但吴雅婷表示,“澎湃S1”芯片属于中低阶的芯片,其还属于试水温阶段。
手机终端商在芯片产业的不断探索,为我国研发芯片开了好兆头,在项立刚看来,未来将会有更多的手机终端商加入芯片制造领域,在该领域进行一场技术的博弈。
国内手机厂商依赖进口芯片,无外乎给手机增加了生产成本,相应地便会提高销售价格,不利于市场竞争。“如果手机企业纷纷加大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力度,就可以减少原材料的进口开支,也会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王艳辉告诉记者,一个中低端的芯片专利费20美元至30美元不等,高端芯片的成本更大。因此,手机厂商在前期的投入成本愈发的高。
纵观当下,手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唯有拥有核心技术才是王道。
国产手机向高端领域迈进
虽然我国在芯片产业在和国外仍有差距,但从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来看,其远超国外手机品牌。科技类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针对全球手机市场的最新调研显示,四大国产品牌占领了中国品牌出货总量的绝大部分。其中2016年华为手机出货量为1.4亿台,OPPO手机出货量为1亿台,vivo手机出货量为7800万台,金立手机出货量为4000万台。
庞大的数字证明了国产手机的日渐辉煌。项立刚表示,国产手机高性价比的时代已经过去,而是向高端领域探索。王艳辉分析称,推出高性价比手机的商业模式易被复制,只能是短时间内占领市场份额,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优势才顺应时代的需求。
手机的核心技术包含很多,例如芯片、OLED面板、摄像头等,都属于手机的重要元素。项立刚认为,要突破这几个核心技术,少不了人才、资金的支撑。他建议,在芯片的研发中,尤其要加强领军人才的队伍建设,培养出一批创新性的专业人才。
掌握核心技术既是根本,也是关键。在王艳辉看来,我国手机终端商更应该取长补短,尽管在芯片研发领域仍在探索,但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优势无可比拟,可以在上下游产业链可以进行开发,打造手机生产企业和手机配套服务企业的知名度。
我国不仅是手机的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在国内市场,凭借庞大的消费群体优势,手机企业可以实时地了解到消费者的偏好和需求,并迅速地做出反应。反观国外手机品牌,在地理位置上并不占据优势。“攘外必先安内”,我国手机企业在国内建立了深远的影响力,积累了良好的口碑,那么对于打通海外市场,并非难事。尹磊认为,国外市场是一个香饽饽,值得挖掘,尤其在东南亚、欧洲等海外市场。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此话明确地阐释了支点的重要性,芯片对于手机产业的重要性亦是如此。虽然我国芯片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但“芯”星之火,可以燎原,只有不断地实现核心技术的自研,国产手机逆袭将指日可待。“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我国的芯片产业又会在何时建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