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小事层出不穷,每个人对于相同事情的反应与不适度也相差巨大。虽不是第一天意识到这个问题,却很难不在心中回忆出那些过往的片段,升腾出更加奇妙的感受。
从相处的舒适度而言,不看日常接触的熟悉度的话,第一类与我们拥有相同价值观的朋友无疑是最理想的partner。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娱乐。就算偶尔有言行上的冲突大多能迅速说开,跨过一个沟通障碍,找到更多的契合点儿。在人生的长途之旅中时常交换感受,深度交流。
以前我心目中的第二类人,也是我最想结交的那类,是那些显而易见的学习生活工作能力都很强的至少比我“牛”的人。往往是学长学姐类或者交际能力很强的同龄人。但抱着这样的观点固然可以使我认知他们,却不能使我真正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圈子和那层价值观。及时是天天相见,也因着某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彼此成为熟悉客气的陌生人,平行之后各种奔往下一站。
起初我有些困惑,在表面的“好棒”,“多交流”后却几乎找不到可以继续的点儿和机会去深挖。而后渐渐释然了,不是我有什么问题,而是缺少更深层次“认同感”,就算我单方面认同了对方,也很可能是源于那些“标签背书”,但由于我身上并没有这样的标签,也就没有了可以让对方感受到的价值。彼此关系只有可能是“等价交换”,平和无矛盾,绝无更多一层的关心。这样的关系中,其实舒适度反而更低,因为“不可越界”。
明了了这一层,我便不再执着于深挖这样的联系,建立好弱联系给彼此留个舒适区就好。更多的心力还是应该留给自己学习和成长。固然待在牛人身边可以快速成长,前提也是自己有待他们身边的能力,取得与他们一样的背书。这就是社会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第三类人,虽然人数不多,身边却总有一两个。口无遮拦心机不深遇事就说型人。这类人起初见到几乎并无好感,却只有在某些契机下,才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那种不装的性情。即使有时也让周围人不适,却不会选择压抑自己,适应环境,做到所谓的“提高情商与与人相处的舒适度”。但在日常面对众多“聪明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之后,有时与他们相处却可以使自己状态放松,只单纯的关注事情本身,不去纠结和刻意分心。与他们中的大多数也一样成不了长久的朋友,只是伙伴关系,但笑笑放松一下,单纯点儿的时刻在汹涌人潮就像“浑而不浊的那一股”。
三种不同的相处舒适度,看清了,了然了个中的利弊得失就好。路还很长,还是先要自己走好,走稳才能一路行一路成长一路收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