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让人不愿深剖的贫苦,细想全是酸楚。”
——读《最后的耍猴人》
我一直都知道,这世界上有太多的无奈和贫苦,在那些我不知道的地方一直发生着。我一直都不大愿意去近距离观看那些无奈,因为怕,怕直面心底里对最底层、最贫困、最无助的普通生活的畏惧。
而马宏杰的《最后的耍猴人》就是一部记录“普通人”生活的记实跟拍作品,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只看过简单的介绍,并没有想到书中那一幕幕真实的镜头,与朴实的文字,勾勒出的正是那个我不愿直面而畏惧的角落。
耍猴人是一个正在走向终结的职业。与许多自古流传下来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逐渐被淘汰的众多传统职业一样,传统耍猴人几乎没有未来,耍猴人的下一代已经放弃耍猴,这样的人和时代,一旦消失就再也不见。
做一个跟拍记者想要了解这个行业是困难的,不同的社会阶层,使得耍猴人对记者这个职业的人抱有天生的警惕性。他们害怕麻烦,因为他们总是麻烦不断。在马宏杰的坚持与请求下,终于有了这个机会,他开始随耍猴人杨贵林行走江湖,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跟拍之行。
“行走江湖”这个词,在我的认知中曾是畅快无忧。但当我看到耍猴人的世界中真正的“江湖”时,为之震撼的是生活的艰辛与执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耍猴人,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耍猴。为了节约路费,他们违章扒火车。他们冒着头顶万伏高压电,他们在敞篷货运车厢里风餐露宿几个昼夜,他们啃着冻硬的馒头、扛着被褥卷,他们睡在立交桥下,他们在用塑料布搭建窝棚。他们被街头混混殴打,被城管管教,被没收全部收入现金,遭受着不同地域的不同人世……这些生活状态,在这本书中有着直白的描述与真实的照片记录。
虽然贫苦、艰辛,这些耍猴人却有着自己的道德标准和尊严。他们耍猴赚钱绝不乞讨,他们扒火车但绝不偷盗,他们耍猴,却与猴子相依,每顿饭都让猴子先吃,猴子累了便扛在肩上。生活使他们有着超出普通人的坚硬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艰辛与困苦中少抱怨,多欣赏。
在耍猴的路上,他们经常遭遇站在道德高地上批判他们“虐待动物”的人,那些人却不知道,他们比谁都心疼自己的猴子。杨贵林的老猴死了,他找来一件自己的毛衣,把老猴包好,独自一人到自家地里挖了个坑,把老猴埋了。耍猴人都不想让猴子死在自己面前,那场面太让人伤心了。
马宏杰拍下了许多细节,就是这些细节,让我一直不敢深剖,却又忍不住看了一遍又一遍。
返乡途中,火车路过武当山,一行人与一行猴一起专注望着远处的风景,如同在看一部流动的风光大片。
耍猴人收到假币后的难过。每场每人最多只收2元,收到大额钞票就要找钱,干了一天,被一张假币把血汗搜刮干净。
耍猴人把小猴子用奶粉喂大,小猴子钻在人的怀里像婴儿般哼哼唧唧撒娇。他们赶集、走街串户都要带着自家猴子。
耍猴人扒火车,忍饥挨饿担惊受怕,被抓住的不是罚款就是被赶下火车,甚至拘留,有人因为跳车躲避而摔断四肢,留下终身残疾,有人则殒命路上。
耍猴人的子女羞于面对父辈的职业,不愿让父亲像猴子一样被人围观,被人当做下等人对待。
大雪之中,蹲在耍猴人肩上的猴子和它的满面沧桑的主人,这样的画面久久定格,成为了封面令人震动的一幕。
翻过全篇,感慨万千。逐渐远去的耍猴人,他们身后的足迹与隐秘终将会随着时代逝去。曾经存在着这样一群人、这样一种生活范式,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回响与印记。这是一个“活着”的故事,让人不愿深剖的贫苦,细想全是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