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冯阿军
【摘要】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依赖于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帮助学生打开语文殿堂的金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在不断努力中得以提升。在教学实践中,我针对学讲背景,打造“磁力”课堂,上出语文的情趣,利用“主阵地”吸引学生的语文学习热情。同时从细微处着手,从点滴做起渗透语文教学,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关键词】学讲、语文、兴趣、培养
兴趣对于一个人在学习中的作用,很多名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心理学之父皮亚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任何一位成功人士无不痴醉于他所感兴趣的学科,最终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因此,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学讲高效课堂,培养语文学习兴趣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营造“磁力”语文课堂,上出语文情趣,吸引学生眼球
于漪老师曾说过“教语文,要紧的是把学生的心抓住,使学生对语文有兴趣,有感情,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这一语道出了语文课堂的真谛。如何在学讲课堂上产生“磁力”呢?
1.追求多变。一成不变的东西往往引不起学生的兴趣。语文课要想抓住学生的眼球,理应在“变”上作文章。
导语的设计要多变常新。好的导语犹如一节课的明眸善睐,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会在第一时间占据学生的心灵,进而在新奇兴奋中开启45分钟的学习之旅。
导语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文章来确定,有的可以采用开门见山式,直奔学习主题;有的可以采用抒情式,学生会在浓郁的抒情氛围中萌发学习兴趣;有的可以采用悬念式,立刻调动学生的神经;有的可以采用视频播放式,让学生在直观中感受;有的可以采用质疑式,让学生对文本充满期待从而提高阅读质量。
我在教学《吆喝》一文时,板书课题便让学生对文题质疑。话音刚落,学生的神经立刻紧张起来,一个个问题如清泉汩汩冒出。“谁在吆喝?”“什么时间吆喝?”“在什么地点吆喝?”“吆喝的内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写普普通通的吆喝……”这些问题,我一一记在黑板上,直到无人再问为止。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学生们提问时的踊跃,思考时的专注。没有一人思想开小差,完完全全的投入。如此导入怎不让学生心动?
除了导语之外,语文课还应在细节上追求“多变”。对于初中生来说,字词教学显得蜻蜓点水,课堂上仅仅一晃而过,或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找个别学生读一读写一写便了事。事实上,学生在字词这一方面掌握得并不像老师预想得那般好。因此,小小字词教学应该多一些灵动,多一些变化。
执教方式上可以放手给学生。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个语言的仓库。课前让学生人人准备词语执教卡,按顺序让学生上台讲授习得的词语,要讲清字音、字形、字义,并且要对难写易混之字作板书示范。如此一来,学生们对词语的钻研多了几分认真,几分执著,从而大大提高识字质量。同时也给与语文课堂带来一股青春的芳香。
把识词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词语源于文章,不能进行割裂教学。把词语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来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习得词语;二来可以克服词语教学的无味。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我是这样设计词语教学的。第一步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表现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词语,尝试在头脑中进行比较。第二步让学生细读课文,探究罗布泊消失的原因,找出关键词。学生们在探究想象中不仅学会本课的重点词语,而且会利用关键词弄清罗布泊悲剧的根源。如此教学,师生何乐不为?
朗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尤其重要。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对朗读会产生腻烦心理。长此以往,提到语文课便会和声嘶力竭地读书画等号。这样的心理暗示必然大大影响读书效果,所以朗读上要多一些创新,多一些变化,让语文课多一些情趣,多一些甜味。当然要根据不同文体,不同容量采用恰当的朗读方式。大容量的课文要把默读作为阅读的主打,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取文本主要信息,同时对于重点段落要加入精读,让学生体味语言和内涵。抒情性浓一点的文体采用的方式一般来说会更丰富一点。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默读、比赛读都可以穿插使用。如果加入一些创新,可以采用男、女生合作的方式,会让课堂增添一抹激情。教学散文诗《海燕》时,我根据段落表达内容的不同,把课堂朗读变成师生互动的交响曲。教师的动情示范,女生的甜美,男生的磅礴,男女生的激荡,把《海燕》这一大无畏的革命战士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们完全沉醉在朗读中,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课堂。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朗读更生动。不是每一个教师都是朗读高手。因此,借助外力显得尤为重要。播放课文朗读视频,让学生朗读有“法”可依,有迹可循。配上古典音乐,让古诗文诵读多了几分典雅,几分动情。这些都可以让朗读焕发出异彩。
2.学生多“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讲的精髓,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角,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有磁力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进而有所“得”。
耳朵眼睛“动”起来。课堂犹如知识的超市,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有磁力的语文课要让学生,眼睛看到美,耳朵听到美。当眼睛和耳朵搭配和谐时,获取的知识会更新鲜,更长久。
嘴巴“动”起来。语文课可以说和“嘴巴”的关系很密切。传统的语文课,教师嘴巴动得多。现如今,教师可以退居二线,想法设法让学生的嘴巴多“动一动”。可以读一读,可以说一说,可以议一议,可以辩一辩。
双手“动”起来。听了一些公开课,也上了一些公开课。从中我发现一个憾点,那就是课堂上,学生的手“动”得很少。手资源过分闲置是语文课不容忽视的弊端。语文课理应是“听、说、读、写”的完美结合。关于“写”,除了和思维有关,还和手有关。课堂上让学生写一写难词,记一记板书要点,评一评美词美句,写一写听课收获。这些都可以见缝插针融合在课堂教学中。
思维“动”起来。学生不是“容器”,是能动发展的人。语文也是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并不是一些人认为的思维含量低的学科,靠听听,记记,抄抄便可以得高分。这是对语文的亵渎和侮辱。教师应该把“问题”带入语文课堂,让学生在问题中享受思维的快乐,产生探索语文宝库的强烈愿望。
学习方式“动”起来。《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磁力的语文课堂应创设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内与同伴交流探究,从而撞击出思维的火花,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当学生一旦“动”起来时,便会发现语文的摇曳多姿,便会从中得到语文的滋养。有了这滋养,学生的内心自然产生能学好语文的强大力量。
二、涓涓细流,拉近语文距离,积累语文兴趣
语文知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学生往往会被这份深邃神秘所吓倒,提到语文知识便想到“多”与“杂”。说实话,学语文并非一朝一夕便有立竿见影之神效。学语文需要慢火慢煨,不能心急气躁。“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涓涓细流终成语文磅礴之海。教学实践中,我尝尝运用一些小的积累方法,慢慢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
早读上设计“每日一背”。语文靠的是积累。也许现在积累的东西派不上用场,但是一旦在头脑中扎了根,终有一天会破土而出,发挥一定的作用。“每日一背”宛如一股股细流,每天在学生的头脑中汇聚,慢慢会提升学生的语文涵养。“每日一背”的内容主要是古典诗词。唐诗宋词成为学生早晨一道可口的大餐。学生在背诵中感悟语言的精妙,积累语言的精髓。
语文课上设计“三分钟口语秀”。“说”是语文技能的集中表现。现实中有许多同学在“说”上严重营养不良,或支支吾吾,或微弱如蚊,或漫无边际。鉴于此,我每天在课堂上留出三分钟来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我把学生进行编号,按号出场。第一轮提前一天告知说话主题,有所准备。待全班第一轮通过后,我准备一个小箱子,里面装有说话主题,让学生当场抽签,即兴演说。很多学生在磕磕绊绊中慢慢克服“说”的障碍,体验口齿伶俐,吐字清晰的幸福之感。
作业上设计“每日一写”。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招牌。学生天生对写作有一种畏惧心理。在心理上把写作的困难无限放大。其实,写作无非是由一句话一句话积累而成。只要打好这个基础,写作之厦便会拔地而起。“每日一写”的内容很多,但篇幅较小。可以让学生依据课文中的几个词语概说文章内容;可以让学生仿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段;可以让学生概说一日精彩;可以让学生评议时事政治。点点滴滴的写作积累不自觉地打消了学生写作恐惧心理。作文课,学生不再如临大敌。写作兴趣显著提升。
有了这些平日里的积累,学生对语文多了几分热爱,多了几分执著,多了几分成功的愉悦。
三、活动展示,绽放语文异彩,享受语文成功
语文教学不是静止的,它需要“活水”的滋养。我觉得生动活泼的语文活动便是语文教学的“活水”。组织有益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尽显个人风采,这无疑会增强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学好语文的信心。《纲要》指出“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个班级内,学生之间面临不同的差异。为了面向全体,在语文活动的设计上不能“一刀切”,要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活动参与的机会,要让每一名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语文潜能。为此,语文活动要丰富多样。
学讲背景下的语文课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鉴于此,我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朗诵风采展示,书法精品展,演讲大擂台,读书笔记交流会,手抄报大比拼……一个个活动让学生找到自己的语文长项,尽情绽放语文异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们把你所教的学科看做是最感兴趣的学科,让尽量多的学生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做到这一点是你应当引以为荣的事”。“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让学生体验到主人翁的乐趣,内心向学的种子在悄然萌发。,“学讲”让学生兴趣勃发,让语文回归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