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群诗阅读中目标设定与达成的“度”
——以《古诗中的动与静》群诗阅读教学为例
群文阅读的关键是依据各个文本的特质,通过比较思辨,找到能将多个文本进行联结的“点”,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阅读目标。看完《古诗中的动与静》这个43分钟的课堂教学,给我感受最大的是目标设定与实现的“度”拿捏的恰到好处。
一、教学目标设定的度
《古诗中的动与静》是针对二年级的学生,“1”来自统编本语文二年级上18课《古诗二首》中的《敕勒川》,“x”是杨慎《出郊》,杜甫《绝句》其一、其二,王维《鸟鸣涧》。这五首诗歌的共同点是有动有静,这是联结文本的“点”。课堂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运用“根据诗句,想象画面”的方法读诗歌和古诗,感受诗中描绘的画面;
2、通过《敕勒歌》《出郊》等诗文的学习,感受诗歌中“动与静”的美妙。
目标1的设定是来自《古诗二首》两个提示,一个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一个是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符合课本的教学要求。
目标2在目标1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也是本课的重难点。
教学目标的设定在教材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延伸,有遵循兼顾灵活。
二、教学目标达成的度
为达成所设定的两个教学目标,课堂设置了六个教学活动。
第一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想想《敕勒川》中描绘的画面,边读便想象,符合诗歌特质,也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
第二个教学活动:对诗歌进行了变形处理,去掉“风吹草低见牛羊”,让学生体会好不好。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没有动,缺少生活气息。有静无动,画面没有生,于是凝练第一个关键词——生机。最后让学生朗读,通过读好动词“吹”和“见”,体会诗句所表现的动态美感。
第三个教学活动:出示所要联读的文本,杨慎《出郊》、杜甫《绝句》(其一和其二)
出郊
【明】杨慎
高田如楼梯,平田如棋局。
白鹭忽飞来,点破秧针绿。
绝 句 绝 句
【唐】杜甫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让学生画出带“动”的句子,在朗读中体会。
第四个教学活动:使用表格,并以《敕勒川》为例,学生完成联结的三首诗“动”与“静”是如何排列在一起的。
第五个教学环节,教师出示一幅“细雨荷叶图”,并配三句诗,让学生以表格归纳四种排列方法,自己想象一种景物写一句诗。
第六个教学活动:联读王维《鸟鸣涧》,感受动静结合的另外一种美。
第六环节,当老师展示出诗歌的时候,真为这个老师捏一把汗,这是以动衬静,二年级的学生,先不说他们是否理解以动衬静,就是是否能理解诗歌一三四句写动,目的是为表现第二句的动。可学生居然顺利地理解三句写动是为表现第二句(夜静春山空)。原以为老师会说出“以动衬静”,可是老师压根只字未提,用“能听到各种声音,说明夜的宁静”。
活动二为活动三做铺垫,从活动三开始,将课堂逐渐引向深入。活动五配诗句和活动六理解“以动衬静”,不可想象的是这可是发生在二年级上学期,不觉记起王崧舟老师在六年级执教《湖心亭看雪》(初中教材本课选在八年级下册),文本表达的意蕴就连初二学生都困难,可这些小学生能准确地理解,在惊叹之余不禁在想:初二学生难以理解而在六年级学生却不难理解?我们平时总听到老师抱怨学生笨,水平差,其实我们通过这两个案例是否反思,这恐怕老师的问题更多吧。
有了教师对教材要求的准确把握,有了教师对学情的充分估摸,有了教师对目标达成的科学设计,何难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