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读到一本好书《冯唐成事心法》,贪读之余想试着去概括和提炼书中的要义,结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用假想对话的方式进行分享。
————
简问:天赋是什么?
书答:看武侠小说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前辈高人说主人翁“骨骼清奇,是块习武的好料”,这就是对天赋的描述。天赋是一个人的先天条件,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某方面发展的限度,所以识别自己的天赋很重要。
简问:天赋毕竟很少见,一个人要怎么判断自己在某方面有没有天赋呢?
书答:三点建议。
1.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大家都反对你做一件事,但你还是偷偷摸摸想去做,长期偷偷摸摸想去做,别人怎么拦你都没有用,这说明什么?你在这件事上有天赋。
2. 你偷偷摸摸坚持做这些事的时候,有快感和满足感。
3.你做出的东西有没有自己的风格,有没有相当多的人愿意自掏腰包去买。
简问:前面两点我能理解,第三点不太能理解,很多名人一开始(甚至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人赏识他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他的作品却成为了传世之作,这能说他没有天赋吗?如果他用这个标准来指导自己,世界上是不是就少了很多旷世奇才和不朽之作?
说明:书没有给出答案,我个人认为用他人的认同(愿意购买)作为标准没有错,但购买的时间跨度可能很长。这一点的指导意义在于做自己天赋内的事情时,应该站在更高远的角度,以利他、有价值为出发点,但不一定需要追求短期的价值反馈。
简问:有天赋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好像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如果没有天赋,又当如何?
书答:没错,我们经常会有一个巨大的困扰:这件事我必须做,但是我真的没有天赋把它做好,怎么办?
两个字解决这个问题——“有常”。简单地说,就是坚持,没天赋也能活,甚至能活得挺好。
举一个曾国藩的例子,他说:“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人生的第一美德,是你能坚持做一件事。他拿自己写毛笔字做例子,“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思力索,终无所成”。他在写毛笔字这件事上,非常努力地思考,去尝试,结果呢,什么变化都没发生。
“近日朝朝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最近每天写,一直写,打仗的空闲,工作的空闲,一直没断,会发现每月每年有点进步,有点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从这件事可以看到,其实不分年纪大小、事难做不难做,只要你有恒心、恒行都能成功。
简问: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关于“有常”,这让我想起10000小时理论。是不是只要足够刻苦,坚持努力,没有什么是做不成的?或者说有常是不是可以替代天赋?
书答: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努力不能替代天赋。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个子矮小,通过努力,你可能在学校过生活中是个篮球打得不错的人,但你肯定进不了国家队,打不了国际大赛。所以,认同努力的同时,我们也要保留一个“有畏”的心态。要敬畏客观接纳现实。尊重自己的天赋,开发自己的天赋,不否认别人的天赋,也不否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天赋。
简问:既然不是每个人都有天赋,又如何做到开发自己的天赋,不否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天赋?
书答:天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对的,某方面的能力,你和他人有个相对优劣;对于个体来说,你的能力也有个长短差异。如果你的长处也优于他人,那么恭喜你,你很有可能在某个领域出类拔萃,如若不然,选择自己众多能力中相对优势的领域,也能事半功倍。
简问:听您这么说我就理解了,非常感谢,我该去盘点一下自己的天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