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每天中午走在路上,脑海中就浮现出两句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炎炎夏日,适合吹着空调,捧着西瓜,靠在软垫上,打开一本书,一看一上午。
但惜夏日长。
本季度书单如下——
爬出窗外并消失的百岁老人
[瑞典]约纳斯·约纳松
最近读的书,大多是幽默可口型,这本瑞典小说正是其中典范。书名就已经交代了故事的大部分情节:在一栋养老院里,即将迎来百岁生日的阿朗,颤颤巍巍翻窗而去,逃离了可怕的看护,迈向险象迭生的冒险之旅。
同时,年轻阿朗的故事也打开了时间轴,试图追赶到上述故事发生前的那一刻。于是本书就在交替的故事线中前进:年轻的阿朗一路经历了西班牙内战、二战、国共内战、朝鲜战争、冷战等等二十世纪所有的大事件,并且还要在其中担当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穿着家居拖鞋重获新生的老年阿朗,虽然弱不禁风,一路上也是奇遇不断,故事精彩程度毫不逊色于前。
整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将二十世纪史穿插其中的手法也让人拍案叫绝,不过当写到国共内战时稍有逊色。我们对这段历史格外熟悉,因此当作者用西方式的刻板印象来描述时,不免会让人出戏。
希腊三部曲Ⅰ 追逐阳光之岛
[英]杰拉尔德·达雷尔
作者一家人非常奇怪:毫无威信、特别容易被说服的母亲;骄横跋扈、自视甚高的长兄;痴迷打猎的二哥;过于关心自己容颜的姐姐——还有疯狂收集动物标本的作者本人。这一大家子从潮湿忧郁的英国,移居到阳光明媚的希腊科孚岛,过起了富裕岛民的闲散生活。
后来成为博物学家和物种保护者的杰拉尔德·达雷尔,在这座岛上生活了九年。他用诙谐又精准的语调,描述了家人、岛民、小动物们身上发生的精彩故事。
普罗旺斯的一年
[英]彼得•梅尔
英国人好像都爱逃离阴雨绵绵的母国,在温暖的南方寻找新居。作者彼得·梅尔在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买下了一座破旧的小别墅,并在接下来的漫长时光里,坚持不懈地试图执行别墅改造计划。阻碍这一计划的不利因素有很多:突然而至的访客、糟糕的冬季气候、还有可怕的法国工人的工作效率......
似乎这座房子永远也改造不好了,不过我们丝毫不用担心全书都会陷入到抱怨、电钻轰鸣和尘土飞扬之中——因为作者也对此避之唯恐不及,他飞快地离开了屋子,扑到普罗旺斯的美酒美食和热情好客的村民家中去了。
我也有过小时候
任溶溶
每个人都有童年,我们往往会忽略这个显然易见的事实。有时候会突然想到:父母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他们也会和我们一样,有着同样的快乐和烦恼吗?甚至更早时候的古代小朋友们,又是如何度过自己童年的呢?
任溶溶老爷爷的这本《我也有过小时候》,解答了我很多疑问。他在九十多岁的时候,写下了自己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的童年往事。他的儿子根据这些故事,绘制了五十多张插图。这本父子合作的小书,读起来活泼可爱,浅白有趣,适合推荐给大朋友和小朋友。
故事新编
鲁迅
听鲁迅同志讲故事,好像在读毛笔繁体写的童话一样,有种奇妙的违和感,又别具趣味。鲁迅先生改编故事时,脑洞奇大,笔调风趣。如改写嫦娥奔月: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
“哼。”嫦娥已经喝完水,慢慢躺下,合上眼睛了。残膏的灯火照着残妆,粉有些褪了,眼圈显得微黄,眉毛的黛色也仿佛两边不一样。但嘴唇依然红得如火;虽然并不笑,颊上也还有浅浅的酒窝。
“唉唉,这样的人,我就整年地只给她吃乌鸦的炸酱面……”羿想着,觉得惭愧,两颊连耳根都热起来。
完完全全就是丈夫挣不到钱,打猎也只能打到乌鸦,妻子要离家出走的故事嘛。
孤筏重洋
[挪威]托尔・海尔达尔
复活节岛位于南太平洋波利尼西亚群岛的最东方,因岛上的巨大石像而闻名于世。那么这些石像是谁建造的呢?太平洋岛民的祖先又来自哪儿?
挪威小伙子托尔・海尔达尔提出了大胆的猜想: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文化与南美洲原住民的文化同源,包括崇拜共同的神、相似的词汇与石刻艺术等——因此进一步推测在1500年前,有一批先民从东方大陆渡海西去,把文明的火种传递扩散到整个南太平洋诸岛。
托尔・海尔达尔为了验证这一观点,于是按照印第安人的古法来建造木筏,并完全靠海风和洋流航行到波利尼西亚群岛。旅程结束后,他将冒险的始末写成了书,就是畅销多国、经久不衰的这本《孤筏重洋》。
书中有一句话很适合作为总结,我把它稍微变了一下句型:
当小小的木筏漂浮在万尺重洋之上,它离月亮比离海底更近。
奇迹男孩
[美] R.J.帕拉西奥
赶在同名电影上映之前,读完了本书。书中的主角是一位饱受罕见病折磨的小男孩,虽然几乎已经痊愈,但病痛仍在他身上留下了非常可怕的烙印:整个面部完全变形扭曲,以至于会让别的普通孩子吓得失声尖叫,四散逃开。
这位小男孩,即将面临人生最大挑战:去学校上学。
平庸得扔到人群中认不出来,似乎并不算什么特长,但这却是主人公奥古斯特梦寐以求的超能力。但注定不会这样,十来岁的五年级学生可不会假装看不到他脸上可怕的痕迹。如何面对这样的压力,又或者说,如何接受他人眼中的自己?我们紧张得几乎屏住呼吸,看着小男孩奥古斯特艰难应付。
天谴行动
[加拿大] 乔治·乔纳斯
以色列这个国家很小,在控国土面积和我国京津两个直辖市加起来差不多。但这块弹丸之地,却时刻要应对整个阿拉伯世界。因此,军备成为以色列的头等大事。这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情报组织——“摩萨德”。
摩萨德与美国中情局、前苏联克格勃、英国军情六处合称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 以大胆激进著称。自成立以来,完成过多次出色的行动。其中最出名的,当属慕尼黑惨案之后的“天谴行动”了。
面对猖獗的恐怖事件,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决定派遣小分队暗杀恐怖分子领袖。执行这一计划的是如皇家特工一样的传奇英雄吗?至少在当时看来,并不是这样。领导暗杀突击队的队长是一名优秀的士兵,但也算不上才能极其出众的精英。在行动过程中,也没有强大的后援团,在几乎孤军作战的同时,甚至还要解决最基础的发票报销问题——毕竟后方管钱的也是犹太人。
加拿大作家乔治·乔纳斯根据这场行动,写成了本书。书中的故事读起来精巧动人又惊心动魄,像是闷烧的煤块,冷静又热烈。如果再查阅历史史实,我们会更加震惊:这些听起来像是电影情节的故事,每一个细节都真实发生过。
剑桥艺术史:20世纪艺术
[英]罗斯玛丽·兰伯特
记得有一次去看画展时,门口的桌子上整整齐齐摞着一排饮料,无一人取用,生怕喝掉了某位波普艺术家的装置作品,当然事实证明它只是普通的茶歇。
去美术馆的时候,望着杂乱无章宛如泼漆的现代艺术作品,常常要怀疑人生:这到底是愚钝的自己无法感知其中奥妙的伟大作品,还是如皇帝新衣一样是在故弄玄虚?
如何去读懂现代艺术?如何去发现现代艺术品的美?或者说,现代艺术到底美不美?这些问题困扰已久。剑桥这本艺术小史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些解读办法。它梳理了过去一百来年艺术史中各种主义和流派之间的纷争和演化,试图阐明这些主义发展的背后逻辑:艺术不再是画家殚精竭虑要创造出来的杰作,艺术就是任何人想要把它表现为艺术的东西。
北野武的小酒馆
[日] 北野武
北野武的人生哲学、育儿论、恋爱观,都非同一般。假如他不是一位功成名就的导演和演员,只是普通一豆红,或者微博一小V,想必会引来无数口诛笔伐。例如“父母就应该做孩子人生道路上第一块绊脚石”这类的话,不是原生家庭论者们最好的活靶子吗?
这本书,是他和小酒馆老板对谈的合集。每一篇章小酒馆老板起头,后面都是北野武的的长篇大论,二者之间联系微弱。长篇大论完全就是一位中年男子一边喝着酒,一边在指点你的人生。这样的书读起来并不让人太愉快。
不过,正是这种不愉快,倒是可以刺激我们去审视一些习以为常的事。
半轮黄日
[尼日利亚]奇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
小说家阿迪奇埃的代表作《半轮黄日》在世界文坛上斩获了多个大奖,这是一本关于尼日利亚内战的书。书名来自于内战中南方伊博族所建立的比亚法拉共和国的国旗:色彩饱和的红黑绿三色旗上,半轮黄日正散发着光芒。
这位年轻的作家并未野心勃勃地想要描绘出内战的全貌,也未试图分析比亚法拉共和国失败的根源,她放弃了创作者的上帝视野,而是借助三位身份迥异的角色之口之眼之心,以有限的视角和敏感的内心叙述着幸福与离别、死亡和哀痛。这些叙述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情感、偏见、来历不明的谣言、滞后和狭隘,但却像是向浪潮中随机撒入的观测器一样,他们忠实地记录着历史的真实和细节,从一日三餐中,从友谊和爱情中,从信仰和转变中。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尘土飞扬的比亚法拉,圆日散发着橘黄色的光,院子中的腰果树在迎风飘摇。国旗上的半轮黄日,即是东方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朝日,又是西山薄暮下即将沉没的夕阳。不知道作者写下书名时,心中想的是哪一个场景呢?
奥斯维辛
[英] 劳伦斯•里斯
理想国的大M丛书,读起来总是会沉重抑郁。这本讲述集中营的书,未从营中惨状着笔,而是去思考常常被忽略的问题:集中营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纳粹在执行灭绝命令时,依旧遵循了德国式的“严谨”,设计了这一庞大的杀人机器。这一机器“高效”运转,离不开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那么真的只有被希特勒洗脑的恶毒反犹纳粹分子才是罪行的执行者吗?作者提醒我们:人的处境对个人的影响,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罪恶的机器运转时,每一颗螺丝钉都谦虚有礼,并认为自己清白无罪。
印加帝国的末日
[美] 金·麦夸里
如果大航海时代的西方冒险家们,遇到战国末年的中国,会发生什么?
这样的场景真实存在过:十六世纪的西班牙文盲冒险家弗朗西斯科·皮萨罗,领导着不到两百人的队伍,试图去征服拥有至少600万人口的印加帝国。
他成功了。
在人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条件下,皮萨罗是如何完成这一“壮举”的呢?他依靠的是战马、钢剑、火绳枪、大炮,以及天花病毒,当然还有谋略和运气。他俘虏了印加帝国的皇帝曼可·印加,并以他为质,进而控制了整个帝国。
为何美洲大陆的帝国农业发达,但整体科技却止步不前呢?直到十六世纪,他们几乎仍处于石器时代,青铜器都不太多,更遑论铁器。未能寻找到优质易开采的铜矿,并无法建立相应的工业体系,导致美洲文明远远落后于亚欧文明,直到坚船利炮携带白皮肤的贪婪掠夺者渡海而来。
汉藏之间的康定土司
郑少雄
明正土司是明清两朝封袭的少数民族宣慰使司,守土主要为以康定为中心的甘孜地区。传统上藏区分为卫藏、康区和安多三部分,康区包括今天四川的甘孜、云南迪庆全境以及西藏昌都、青海玉树等地的一部分。作为卫藏和中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康区土地上生活着各个族群,也是茶马贸易的中转站。
如何统治这片土地呢?中央政府没有派遣流官直接统治,而是通过授予少数民族首领世袭官职的方式实现区域自治。直到清末民初帝制消亡,边疆地区才渐渐改土归流。汉藏之间设立了西康省,而以明正土司为首的康区众土司们,也不情不愿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虽然土司制度已经消亡了一百年,但这种制度对我们今天处理多民族关系和边疆治理问题上,依旧可以提供借鉴意义。作者尝试使用钟摆理论,阐述土司在中央政府与卫藏地方之间、在世俗职务与佛教喇嘛之间不断摇摆的历史,试图还原出末代明正土司失去权力的过程。
但是可惜的是,书中引用的材料不少,但是亮眼的观点却不多,也却未能说清我们更关心的问题:土司如何有效地统治领域内的土民,以及如何处理好与汉藏僧俗领袖之间的关系。而书中揣测土司的心理活动时,不免略显天真。
喇嘛王国的覆灭
梅・戈尔斯坦
梅·戈尔斯坦的妻子是藏族人,本人也是藏英词典的编纂者。他阅读了大量英文和藏文的文献资料,并访谈了尚在人世的亲历者,试图理清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建立之初近半个世纪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历史 ,以及内部激烈的派系斗争。
佛教基本知识
周叔迦
佛教史和佛教文化入门之书,平白又翔实。
黄河青山
[美] 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是“大历史观”的推崇者,那么他的史观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本书或许可以给出答案。通过这本回忆录,我们可以发现,抗战和内战期间的行伍经历,以及赴美留学后与哈佛汉学家们之间的交流,构成了他独特史观的基本土壤。
本书的层次并不是特别明朗,更像是在随心所欲地回忆往事:往昔的战火,军政界的隐事,旅美游学的经历,对国共内战的思索,学术上的观点......千头万绪混杂在一起,读起来反而一点也不觉得吃力和杂乱,倒像是在听作者夜谈,时而絮絮叨叨地回忆起开车去机场遇到大雨时的糟糕旅程,时而严肃认真地讨论明代以来中国的赋税制度。
书中是敏感纤细如同长镜头的细节描写非常迷人,如在缅甸的孟拱河谷的桥下看到倒栽葱姿态俯卧在河里的日本兵尸体,随身的物品被当作战利品收缴。作者写道:
“无需多久,我就发现死者和我有许多共通点,属于同样的年龄层,有类似的教育背景……想想看,要养大及教育他得花多少心力,接受军事训练得花多长时间,然后他在长崎或神户 上船,千里迢迢赴死……种种事由之所以发生,是由于他出生在黄海的另一边。否则他将和我们在一起,穿我们的制服,吃我们配给的食物。在孟拱河谷这个清爽的四月清晨,蝴蝶翩翩飞舞,蚱蜢四处跳跃,空气中弥漫着野花的香味。而这名上尉的双语字典被放在矮树丛上,兀自滴着水。”
背影
三毛
三毛的书不用一口气看完,每一篇都是独立的随笔小故事。她的文风轻松熨贴,没有宏大的主题和沉重的中心思想,大多讲的是琐碎又快乐的小事——直到荷西意外去世。
戴上手套擦泪
[瑞典] 乔纳斯·嘉德尔
拉斯穆斯在原野上看见一只白色的麋鹿,他的父亲告诉他有人会专门猎杀这种麋鹿,即使会带来不详。因为“他们觉得这种动物的存在就是一种错误”——虽然它们明明就存在着。
拉斯穆斯长大之后,也成为了一只白色麋鹿。作为同性恋者,他的时代要远好于前辈们。在民权主义高涨的20世纪后半叶,平权运动此起彼伏。但就在胜利的果实初尝时刻,一场席卷全球的瘟疫——艾滋病——爆发了。
十一种孤独
[美]理查德·耶茨
孤独是一种不合时宜的无力感。理查德·耶茨讲述了十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虽然身份不同,但都没有安全感,与周围格格不入,却又无处可逃。
很好看的书,但不太适合睡前阅读。
银茶匙
[日] 中勘助
中勘助生于1885年,是夏目漱石的弟子。他的作品译成中文的很少,《银茶匙》几乎是唯一一本。这本书讲述了作者记忆中的童年往事,笔风清稚可爱,把儿童心性记录得纤毫毕现。可以从任意一章开始读起,适合睡前翻阅、合页入眠。
本季度所读的书大多都很适合推荐给你,部分书目的内容详情请翻阅往期文章。
阅读愉快~
致谢:编辑团 老宋、二十八年蝉 ;配图来自于网络,封面图由Hana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