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芒耀的油画世界》连载10
【回顾(四)受阿爹丰子恺先生的影响】
徐芒耀在绘画上的发蒙,得益于大姨父郭勤初。
大姨父郭勤初是广东潮州人,从小就到上海求学,在上海美专毕业后,早期教书。
1925年6月,由上海艺术师范大学与东方艺术专门学校合并成立上海艺术大学。学校以培养艺术师资为宗旨,设有绘画、音乐、艺术教育等系,初期吴稚晖为校长,后由擅长油画的周勤豪任校长,实行委员制,郭勤初担任校务委员。丰子恺、倪贻德、陈抱一、丁衍镛、李超士、关良先后担任西洋画教师,潘天寿、汪仲山、诸闻韵、诸乐三、高晓山、沙辅卿担任中国画教师,陈望道、吕澄担任美学教师,田汉等担任文学教师。
1945年12月6日,中国福利会主办的《时代儿童》创刊,以充实儿童的精神生活为宗旨,发表史地、童话等图文。杂志由陶行知的学生李楚材、潘一尘担任主编,郭勤初担任美术编辑组负责人,笔名毛毛。当时《时代儿童》的小读者都知道毛毛。现在的著名中国连环画和插画大家戴郭邦、连环画家韩伍也先后担任过《时代儿童》杂志的美术编辑,都是当年郭勤初物色招进去的。
由于上海住房很紧张,徐芒耀一家、大姨一家两口子和外婆住在一起。到了晚上,大姨夫郭勤初会在台灯下画插图,徐芒耀就趴在桌子上静静地看着。第二天早晨,徐芒耀就能把大姨夫画的插图默背出来,画得很像。后来被郭勤初发现了小芒耀的这一爱好。
当时还没有拿起画笔的徐芒耀,之所以就有这样一种临摹能力,除了他本人确实很喜欢看大姨夫画画的因素之外,还有与当时儿童刊物的插图风格简练易懂,以及徐芒耀平时在阅读这些杂志时的熟悉度有关系。
“五四”之后的儿童刊物,如上海最具影响力的《儿童世界》《小朋友》等,装帧设计方面还处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的初创阶段,由于其特殊的阅读对象,图画、装帧的趣味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从继承中国传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的一些绘画手法与风格特征开始探索。其中鲁迅与丰子恺是中国书籍装帧设计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不仅自身也参与装帧设计的工作,而且对一些刊物装帧设计师进行切身的指导。对儿童刊物的装帧设计影响较大的主要是传统绣像小说中的回回图、蒙学读本上的木刻版画、古代画谱与传统年画。许多艺术家在童年时代就是依靠它们进行最初的艺术启蒙的。
丰子恺在其《静观人生》的著作中回忆道:“《千家诗》每页上端有一幅木板画,记得第一幅画的是一只大象和一个人,在那里耕田,后来我知道这是二十四孝中的大舜耕田图。但当时并不知道画的是甚么意思,只觉得看上端的画,比读下面的‘云淡风轻近午天’有趣。我家开着染坊店,我向染匠司务讨些颜料来,溶化在小盅子里,用笔蘸了为书上的单色画着色,涂一只红象、一个蓝人、一片紫地,自以为得意”“我在父亲晒书的时候,看到了一部人物画谱,里面花样很多,便偷偷地取出了,藏在自己的抽斗里。……这回不想再在书上着色,却想照样描几幅看,但是一幅也描不象。”《千家诗》的木版画与不知名的人物画谱就是丰子恺的第一位艺术启蒙老师。而鲁迅在名篇《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回忆童年时光:“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和《西游一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尽管这是儿时的趣事,但是通过玩乐,传统的绣像画也给鲁迅上了最初的一堂艺术课。与他们同时代的艺术家大都有着与此相类似的“学画”经历。经由他们,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折射到书籍装帧设计上来,尤其是丰子恺先生对民国时期儿童刊物装帧设计的影响更为直接。
1921年丰子恺赴日本游学期间,偶然见到以画美女画闻名的日本插图画家竹久梦二的毛笔小品画,而大受启发,回国后,将竹久梦二的漫画吸收、消化,变成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意蕴。1924年丰子恺在朱自清、俞平伯合办的不定期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上发表了《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漫画作品之后,他的漫画因为诗趣盎然,富有哲理又平易近人,而广受欢迎。
儿童刊物的插图除了丰子恺儿童漫画一度风靡之外,已开始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的连环画风格。到了二十年代前后,由于其直观、有趣的图画叙事方式,受到大众特别是儿童的喜爱,并迅速风靡开来。鲁迅还在为《“连环图画”辩护》一文中这样写到:“连环图画不但可以成为艺术,并且己经坐在‘艺术之宫’的里面了。至于这也和其他的文艺一样,要有好的内容和技术,那是不消说得的。我并不劝青年的艺术学徒蔑弃大幅的油画或水彩画,但是希望一样看重并且努力于连环图画和书报的插图;自然应该研究欧洲名家的作品,但也更注意于中国旧书上的绣像和画本,以及新的单张的花纸。这些研究和由此而来的创作,自然没有现在的所谓大作家的受着有些人们的照例的叹赏,然而我敢相信,对于这,大众是要看的,大众是感激的!”
虽然创刊于四十年代的后起之秀《时代儿童》,但封面装帧设计和插图仍然类似丰子恺的漫画风格,笔画少而富有童趣,画面简练又富有诗意。像当时的木偶皮影戏设计家虞哲光、画家费新我等书籍装帧界的一批插图画家,就是其中的代表。
徐芒耀通过临摹大姨夫的插图,不知不觉中从喜欢看,到喜欢上画了。从幼儿园开始,徐芒耀画的画就总是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经常被选贴在壁报栏中展示,这种鼓励更是无形之中增添了他画画的欲望。
到了小学,徐芒耀的画画水准在班上早已是首屈一指了。
一天,大姨夫郭勤初把徐芒耀叫到面前,说:“芒耀,我看你蛮喜欢画画,要是真喜欢,我可以教你。你想不想学?”
徐芒耀说:“我想。”
“那我可要告诉你,你想学的话,我给你两百张纸。”郭勤初很认真地拿出了两大叠纸,“这一百张是印报纸的新闻纸,这一百张是道林纸,新闻纸用来画素描,道林纸用来临摹连环画。”
徐芒耀看着这两大叠纸,没有说话。
郭勤初看着徐芒耀,说:“芒耀,你要想好噢,不能后悔,想清楚了,你告诉我。你要是决定学的话,就不能再说我要退学了。哪怕以后碰到再大的困难也要坚持下去,也不能打退堂鼓,说不学了。没有恒心与毅力,在学业上半途而废的人是大姨夫最不喜欢的。”
徐芒耀说:“让我想想。”
“给你三天时间。”
在接下来的三天里,郭勤初没再提起此事,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到了第四天中午,徐芒耀正靠在门边看着窗外发愣,此时正着迷于窗外的流云的千变万化,看一只猫从窗前悄无声息地走过。徐芒耀总是这样,观看入神时忘记身之所在。他母亲早就发现他的这个习好,她总说这孩子做一件事情很容易沉迷进去。徐芒耀正看得入迷的时候,郭勤初走到他的身边,问道:“芒耀,你想好了没有?”
徐芒耀说:“勤初伯伯(芒耀对大姨夫的称呼),我想好了。”
“那你怎么样?学不学?”
“学!跟您学。”
“噢,好!”郭勤初很高兴地说,“你既然决定了,那就不能再反悔了。”
“好。”
从此开始,周末就成了徐芒耀学画的专门时间。大姨父给徐芒耀布置的作业,每星期必须完成一张素描,临摹一张连环画。其中连环画的临摹范本有两种:一种是颜梅华画风的连环画,如《群英复国记》,另一种是华三川的连环画,如钢笔画形式的《虎王号坦克》和线描形式的《交通站的故事》《白毛女》。
之所以这样安排,从日后徐芒耀扎实的绘画造型能力的基础来看,郭勤初自然经过慎重考虑,而且针对性很强,可见颇为用心。
当时连环画只为普及读者的消闲书,所以,内容方面大多为武侠书。而郭勤初所选的这两位连环画家和范本,都是顶级的专业名家和名作,而且各自特色都很鲜明。
颜梅华是解放前就已闻名上海的连环画“四小名旦”,创作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绘画技巧全面多样,重视速写,人景完备,造型优美,以雄厚的绘画基本功,使连环画中的每幅图都能达到单幅画面的效果,给读者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所表现的人物性格鲜明,画面以人物的动态表现来吸引读者,以表现人的神态来感染读者,擅长于细致地刻划人物的思想感情。他把纯线描、线描加黑白块面、线描衬色、纯素描、钢笔画采用素描阴暗、写意中国画等各种绘画形式的作品都运用到了连环画创作上。作为范本的连环画《群英复国记》是颜梅华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选材进步、绘画技法熟练,是当时一册激励人心的有名的连环画。
而华三川的连环画则以工笔画彰显特点。他创作的连环画《白毛女》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问世后,受到了国内外的好评,他用线描黑白画把人物动势和微妙透视关系画得出奇生动而富于表现,造型能力特别强。同时,他又用绢本彩色精绘四十多幅,以大开本儿童故事读物出版,十分精彩,读者争相购买,不少美术爱好者当作范本临摹。
这样的精心安排,也得到了徐芒耀的喜爱。他不仅很喜欢颜梅华的钢笔画,而且对连环画《白毛女》也早已心仪已久。那时候周末就星期天休息一天,从早晨到下午的时间,徐芒耀全部用来画素描,晚上时间临摹一张连环画,一整天基本不出去玩。
这样的绘画训练对于一个十二岁的贪玩的少年来说,要拿出每天最盼望的星期天来,一次两次可以做到,长期坚持下来一般小孩很难做到,无论是出于不能食言的无奈也好,还是瞬间的胸怀大志也好。至今,徐芒耀也想不明白,当年一个小屁孩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毅力,这种毅力究竟从何而来?在找不到任何令他自己信服的答案后,只好归结于“实在太喜欢画画了”,这其中也应该包含郭勤初为他所选择的名家范本这一大因素。
小学毕业后,有两年的时间,徐芒耀一直接受郭勤初严格的绘画训练,并要求徐芒耀在素描作业中注重以明暗表现体积。这两年中,每星期一张素描和一张连环画的临摹雷打不动,每周都按时交给他大姨夫检查。
通过这个阶段的素描作业训练,使徐芒耀知道应在认识各器具结构的基础上,画出塑造对象的立体图形。而连环画临摹让徐芒耀练习如何了解人物造型,并开始明白连环画家如何把握作品中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比例与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