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4)
黄岐之
“五行生克”
[摘录1]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意义] 五行的规律,有五行相生和相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相克规律是五行之气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具体物质的相生相克的关系。
[感悟] 古人把宇宙万物划分为五种性质的事物,即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并叫它们为“五行”或“五气”。《素问·六节脏象论》日:“五气更立,各有所胜。”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系统观。五行是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金(敛聚)、木(生长)、水(浸润)、火(破灭)、土(融合)。中国古代哲学家用五行理论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强调整体,旨在描述事物的运动形式以及转化关系。
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有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相生,五行之间,都具有互相资生、互相助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简称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行之间,都具有相互制约、相互克服,相互阻抑的关系,简称“五行相克”。
作为整体的事物,由气构成。气有阴阳变化,因而事物有发展。事物发展有五行特性表现,五行相生相克,促进发展并制约太过,维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即是“和”。
[摘录2]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意义] 从地理位置来看,北方寒冷,南方炎热,东方温暖,西方凉冷。阳气升于东方,温气酿成春天,升于南方,则热气酿成夏天;阴气降于西方,凉气酿成秋天,降于北方,则寒气酿成冬天。春天的温气生夏天的热气,夏天的热气生秋天的凉气,秋天的凉气生冬天的寒气,冬天的寒气生春天的温气。
[感悟] 华夏大地四季分明,木对应春、火对应夏、金对应秋、水对应冬。阳气升于东方,有春天;升于南方,有夏天;阴气降于西方,有秋天;降于北方,有冬天。因此,地理方位与五运对应,木对应东,火对应南,金对应西,水对应北。
[摘录3]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意义]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因此,木、火、金、水四象是土所生,土为四象之母。火生土,是一年寒热变化交替之时,土对应六月之间时段,称长夏。即木生火后与金生水之前是土。六月湿气重,湿为土气的表现。湿气是火蒸发水产生的。六月之时,大地湿润,水在土下,地面上炎热,火在土上,寒(水)热(火)相遇作用,因此产生湿气。湿气是水火的中气。
土对应西南。南热而西凉,西南方是阳气与阴气交替的方位,所以,火生土,土生金。
[感悟] 《道德经》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气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气有阴阳,阴阳是变化之源,阴阳变化有五行,五行相生相克是万物共存及活动的规律。天地季节变化,有寒热交替,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对应方位是:东木、南火、西南土、西金、北水。气是自然的本源,阴阳是自然的变化,五行是自然的属性,五行相生相克是自然的规律。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运用的抽象思维概念,从事物的整体角度,揭示自然的活动规律,大道至简,妙哉!
[摘录4]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意义] 五行相克,是抑制相生太过。木性发散,金气敛之以致木气不过散;火性升炎,水气伏之以致火不过炎;土性濡湿,木气疏之以致土不过湿;金性收敛,火气温之以致金不过收;水性降润,土气渗之以致水不润。五行相克是气的运行变化规律。
[感悟] 在五行相生之中,同时寓有相克,在相克之中,同时也寓有相生。这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如果只有相生而无相克,就不能保持正常的平衡发展;有相克而无相生,则万物不会有生化。所以相生,相克是一切事物维持相对平衡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在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才能促进事物的生化不息。
中医理论依据五行理论原理,五脏属五行,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生理的整体系统关系在五行理论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和理解。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内容。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