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一阕温婉多情;水乡,一袭梦回千年。寻着那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一座座深宅老院,氤氲浓郁,一个古韵悠长的枕水小镇,便如梦境般显入你的眼前。
踏着平滑深涩的青石板,穿行在素淡又含蓄的风景里,两侧斑驳的墙壁掩映下,小镇显得内敛而安静,透着淡淡的隐忍和儒雅。三百酒家,蓝印花布坊,晴耕雨读书馆,逢源双桥,乌镇独特的风景,承载了太多人的梦。
逢源双桥在现实与梦境中无言的停留,传送着时代的气息,又蕴含着传统的韵致。老宅精雕细刻的栋梁,细镂而神情毕现的砖雕,让人叹为观止。再看那晾晒在高高竹竿上的蓝印画布在风中轻舞飞扬,隽永的春天在时光中弥漫,而青春仿佛从来不曾离去。
悠长的小巷在烟雾中如诉如泣,那身着蓝印花布的女孩是茅盾笔下的林家女儿,她从潮湿的书扉中款款走来,从老旧的林家铺子走来,走进茅盾的故居,走进深深庭院。厅堂里茅盾先生握笔沉思,那凝视远方的目光,有一种吐纳河山的清醒与旷达。他在文字中生动,在乌镇里停留,在风起云涌的年代里栽种进步的思想,燃烧精神的火焰。
那一个从乌镇老街另一端走出的的翩翩少年——木心,向世界出发,流亡,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一直流亡到祖国、故乡。少年时的富家子弟,青年时的热血男儿,壮年时的饱经磨难,中年时的颠沛流离。“一辈子的不合时宜,一辈子的干净清醒”。
当伫立于木心美术纪念馆的那一刻,寻着先生读书的印迹,才能明白他在莎士比亚、福楼拜、尼采、达芬奇、范宽、郭熙的山水间的畅游和对话。那水墨丹青的画卷,以其清幽淡远空寂超旷的的山水间蕴藏着“美学是我的流亡”的沧桑与寂静。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那个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只留下我们在此缅怀纪念。
乌镇像一本书,一本文化厚重、内涵丰富的史书。乌镇像一首诗,一首柔情似水、清新隽永的诗。乌镇像一幅画,一幅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的风景画。带着清澈的梦行来,带着未醒的梦离开。在流逝的光阴里,若干年后再亦怀念江南几许明媚春光,追忆乌镇一段似水年华。
2016年4月16日 乌镇游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