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6月13日,徒步征服了青藏高原以后。
余纯顺穿越罗布泊全境时,不幸遇难。
说起余纯顺,与他有关的另一个人就是彭家木。
40多年来,彭家木的事情一直在民间被流传。
1925年,彭加木出生在广东的潘禺。
大学毕业以后,在北京的农学院里任教。
1957年,身患恶性肿瘤前往上海治疗。
后来,他又进入生物研究所工作。
1979年以前,他兼任新疆科学院的副院长。
并且,在新疆先后进行了15次的考察。
其中,有三次进入罗布泊探险。
1980年6月,他在那里失去踪迹。
曾经的罗布泊,是我国第二大的内陆湖。
20世纪中后期,由于盆地水流量的减少。
逐渐沙漠化,并且迅速干枯。
到了1962年,最终成为了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夏季气温高达70度,春季气温也有五六十度。
新中国成立以来,很多人在这里离奇的消失。
1949年,重庆起飞的一架飞机失踪。
10年之后,在罗布泊东部,人们发现了飞机上的死亡人员。
经过调查发现,飞机是改变航向后来到这里的。
1950年,部队的一名警卫员失联。
30多年后的罗布泊南岸,人们发现了他的遗体。
许多神秘事件证明,罗布泊的确是一个诡异的地方。
彭佳木副院长,先后三次来这里进行探险。
最终,也离奇的消失。
1964年3月,彭家木等人围着罗布泊,进行水样和矿物标本的采集。
对河流的钾含量,做了初步的研究。
并且,推测出可能有重要的战略资源。
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和准备不足,最终一无所获。
1979年11月,中日两国组成的摄制组,到罗布泊进行实地拍摄。
彭家木作为顾问,第二次在罗布泊进行细致的考察。
第二次的考察,找到了许多稀有的宝藏。
并且,填补了我国重大科研领域的一些空白,还纠正了外国探险者的错误。
科考结束以后,他找到了进入楼兰的道路。
可以看出,彭佳木第二次考察有很大收获。
第三次的考察,也是彭加木最后一次对罗布泊的考察。
1980年5月,彭家木等人做出详细的计划。
由北向南,穿越罗布坡的中线并到达目标点。
整个队伍,包括三辆车和11个人。
这是一个临时组建起来的队伍。
更重要的是,除了彭家木,没有一个人对罗布泊有详细的了解。
1980年5月8日,三辆车组成的队伍从马兰基地出发。
第一天,他们到达了七二零据点。
按照行动计划,当天晚上所有人在七二零休息。
第二天再驶入雅丹地貌,然后穿越罗布泊的湖盆。
彭家木还规定,不准单人和单车行动。
结果,他自己却违反了这条规定。
第二天出发后,彭佳木又犯了另一个错误。
他的五座车,向前行进了18公里后。
在一个岔路口左拐,并没有等候带有发报电台的车。
最终导致,这台带有电台的车。只能返回七二零基地休息。
所以,实际在穿越湖盆的只有两辆车。
因为,罗布泊的湖底表面,铺着一层厚厚的盐晶体。
这两辆车,压着大量的盐晶体非常难走。
折腾到天黑,他们也没能下到湖盆的底部。
于是第二天,一行人只好沿着河道向湖盆进发。
1980年5月12日,高低不平的盐峭越来越明显。
实在无法前进,探险队决定沿着原路返回。
5月30日,与带有电台的车汇合之后,探险队再次穿越罗布泊。
1980年6月5日,他们终于穿出了湖盆,按计划到达了终点。
虽然,整个的行程不太顺利。
但是,科考队的任务也算是圆满完成。
然而,彭佳木却想去东南的方向考察。
在他的坚持之下,大家最终达成了一个原则。
水和油消耗掉一半之时,探险队伍就立即原路返回。
6月11日早晨,三辆汽车便离开马路向东出发。
按照彭佳木的计划,探险队每天需要行进80公里。
但是,他们遇到了顺风的天气。
由于,汽车的水箱设置在车头。
所以,方向一致的顺风无法给水箱降温。
行驶10几分钟,水箱就会沸腾。
只好被迫停车,打开车盖进行散热降温。
结果第一天,车队只前进了46公里。
由于,这次去的方向还没有人探索过。
所以,探险队只能参照40年代的地图。
这么远的路程,汽车的载水量肯定不够。
于是,只好把希望寄托在地图标志的水井。
然而第二天,车队只前进了40公里。
并且,天气的状况变得更加恶劣。
一连三天,探险队走了不到两百公里。
更加严重的是,水和油的消耗都已经过半。
到了第四天,大家的信心都有些动摇。
但是,在彭佳木的坚持之下,探险队依然继续前进。
400公里的路程,汽油和淡水却只剩下一桶。
那仅剩的淡水,也满是铁锈。
全队再次讨论,决定向马兰基地请求救援。
1980年6月17日清晨,马兰基地回应同意救援。
彭家木看见电文,向大家提出了找水的计划。
然而,他的提议没有得到响应。
6月17号的上午九点,彭家木还是身在营地。
中午十二点,马兰基地再次发来电报。
18日飞机送水,要求考察队在原地待命。
随后,队员拿着电文去找彭佳木。
但是,却没有发现他的踪影。
直到下午一点,他们才在车上发现了一张字条。
彭家木的笔迹,上面写着,我往东去找水井,六月十七日十点三十。
彭家木失踪的当天,队员们沿着留下的脚印向东寻找。
到了夜里,每隔一小时发一次信号弹。
六月18和19号,全体科考队员沿着脚印寻找了两天。
一名科考队员,在芦苇包上发现了彭加木夹在芦苇杆上的奶油糖纸。
但是,科考队员很快遇到了盐峭。
脚印也随即消失,再也没有找到。
6月20日,当地部队出动了136人次。
并且,空军还出动了九驾直升机。
最终,也一无所获。
7月7日,更是出动了181人。
飞机69架次,搜索了100多个小时。
搜索范围,达到4000多平方公里。
这次,人们找到了酷似彭家木的一串脚印。
并且,在附近干涸的水井旁边发现了一堆篝火。
但是,人们仍然没有在附近找到彭家木本人。
为了平息谣言,中国科学院党组织决定。
11月10日,出动1029人沿着古道寻找。
一千平方公里,人均寻找将近依平方公里。
最后,仍然是无功而返。
2004年4月6日,探险队一行人分成两组。
对彭家木休息过的芦苇包,向着东,北,西三个方向进行搜索。
最后,同样没有结果。
五次大规模的搜寻,最终都是一无所获。
关于彭佳木的去向,先后出现了九种说法。
比如,被外星人接走,彭佳木逃往美国,直升机接到苏联,被同行人员杀害等等,都纯属无稽之谈。
还有人认为,因为迷失了方向,被沼泽吞没,被盐滩砸中,被狼群吃掉等等,也都不切实际。
最有可能的说法是,彭加木在芦苇包中躲避炎热后晕倒,被风沙所掩埋。
所以,人们得出了一个结论。
由于,当天的气温高达60度。
55岁的彭佳木,身体长期劳累导致体力透支。
并且,又有疾病在身。
最终,倒在芦苇包中,再也没有起来。
恰巧在第二天,又刮起了十级的狂风。
漫天的黄沙,很快就把彭加木掩埋。
直到今天,这件事情已经过去40几个年头。
一个纯粹的人,以及干好事业的年代。
他走进了沙漠,就再也没有回来。
永远留在了他所热爱的那片土地。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说到这里,我是征玥,感谢大家的观看,欢迎点赞收藏和关注,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