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读者:亲爱的读者您好,我是“老子的智慧”,把道德经的感悟与心得与大家分享,有不满意之处,请多指教,谢谢。(文章纯属原创)
讲到老子,我相信每个人内心最先想到的是道德经,这是一本蕴藏着极为渊深的智慧,因此,其中的名言警句就非常之多,可谓俯拾皆是,而文章的首句,也就是全书之开端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人们所最熟悉的一句,当真不可谓是不深入人心。然而,尽管我们对这句话十分熟悉,可是能够真正理解其含义的人却并不多。大多数人之所以熟悉这句话,可能是因为许多人在看书的时候觉得这句话十分顺口,容易记忆;或者因为这句话的玄妙,令人不能一下懂得其中含义,吸引着一部分人,但不管是因为什么,但人们都很喜欢这句话。那么老子之“道”,它是什么?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讲到这里,不得不先说“道”的含义,再深入了解老子之“道”。
“道”,是什么?有人说,是宇宙之本原的“道”;也有人说,是自然之规律的“道”;还有人说,是人事之法则的“道”。这三种含义既有所区分,又相互联系。作为宇宙之本原的混沌无形的“道”,在万物产生之后,体现了自然之规律的“道”,最后再落实到人类社会生活当中,表现为人事法则的“道”。
可能我讲的有点晦涩难道,大家不好理解,我再举个例子。天、地、人,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正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当中。天,就是地球之外的浩瀚宇宙,其最小的物质是原子,也就是我们的天之“道”;地,是孕育着我们成长的地球,它就是我们的母亲,给予我们温暖,让我们能够在稳定环境中茁壮成长,也就是我们的地之“道”;人,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关系,也就是我们的人之“道”。
讲完“道”,我们再讲一下老子之“道”。就如道德经全书开头所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里的第一个“道”字和第三个“道”字含义相同,是老子之“道”其核心所在,而第二个“道”字则是说出、表达的意思。“非”字即不是的意思。“常”字就有些来源,相传避汉文帝刘恒之名讳,原来的“非恒道”改为“非常道”,所以“常”就是“恒”的意思。
这里的第一个“名”字和第三个“名”字含义相同,也是老子之“道”的核心概念。而第二个“名”字是命名的意思。这里的“名”,可以理解为老子之“道”的呈现形态,或者可以理解为事物的各种样态之意。
老子之“道”总结起来,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事物的形体不会永恒的存在,同时也意味着,事物的价值也并非恒久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事物本身都不存在,那么它的价值又怎么还会留存呢?正所谓“皮之不存,毛之焉附”。由此可见,老子之“道”其蕴含的智慧远超越了世俗层面的,它引领人们看的更远,思考更深。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将目光放长远些,想法开放一些,对待问题也就是另一种态度了。那么对待世间的一些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又何足挂齿呢,又何必为其而扰攘纷争呢?
这正是老子之“道”所隐藏的秘密,看待任何事物要多角度看待,不要只停在表面,要深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