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感想(1)
如何挖掘自己的天赋?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呢?比如喜欢画画,唱歌,写作,摄影,打篮球等等这些技能。但是,你有真正的去挖掘自己的天赋了吗?
在《请停止无效努力》这一本书中,孙圈圈说:“天赋要过经过刻意练习才能转化为能力。”
想一想,你真的喜欢自己的兴趣爱好吗?你有把自己的天赋发挥了吗?同时,你有在挥霍你的天赋吗?
当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时,我们必须要通过后天的刻意练习才能把它转化成自己“无意识”能力。
天赋有四个特征,分别是自我效能,本能,专注和满足。
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对它是否充满了热情?做完这件事情之后自己是否很满足?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自己是否很专注的忘记时间呢?
在我们发现了自己的天赋,我们必须要不断的对它进行刻意练习,每天把这件事情不断的学习重复,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自己的天赋。
笔记感想(2)
你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坚持学英语,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坚持不下去了?又或者坚持看一本书,常常又跑去刷微博,看电视?
在《请停止无效努力》这一本书中,孙圈圈说:“靠意志力的学习,都是耍流氓。”
现在想起来,之前有一段时间,我信誓坦坦得跟自己说,每天学十个单词,不多不少,我应该可以坚持下来。
于是,我每天在极光单词公众号里面学习十个单词,刚开始自己学习的还不错,能听能说能拼写,甚至每天上班心里默写单词,下班心里也默写单词,边走路边开口背单词。
但是这种方法,自己学英语的时间根本就没有超过一星期。我就觉得每天都要去坚持完成这项任务,我觉得自己好痛苦。
就像孙圈圈孙说:“任何让自己坚持的事情,都会消耗能量,让你感觉非常累。当你坚持学习的时候,不是“学习”这件事情累着你,而是“坚持”这件事情累着你了,为了坚持所需要调用的意志力,耗费了你大量能量。”
靠意志力坚持学习,往往结果都会适得其反。
因为大脑会作出一个反应,它会说:“这件事情令我真痛苦,我不想做了,我要去刷微博,刷朋友圈,追剧,玩游戏,这才是我要的娱乐活动。”
你会觉得坚持是一件很累的事情,你在学习这件事情自己感觉到非常不快乐。
那么,我们要怎么让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又能坚持又能让自己快乐呢?
首先在学习这样东西的时候,它是让自己喜欢的,是自己擅长的,对自己有价值的。
就像我特别喜欢手机摄影,经常拿手机拍照,遇到身边的各种东西都想要拍一拍。
因为摄影对我来说,它就是一种能让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快乐,所以我会特别喜欢摄影,因此在坚持学习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够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坚持的痛苦。
你觉得学习仍然还是很痛苦,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在学习的时候幻想一个快乐的场景。
假如你学习唱歌,幻想一下自己在一个有很多观众的舞台,很多观众为被你的歌声感染,观众很欢乐,这样就会感受到自己很快乐。
你要感觉到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有价值的,就像孙圈圈说:“我是在做快乐的事情,我不需要受欲望束缚,学完我就能如何如何了。”
不管自己学习得如何,只要学习它能让自己快乐,那么学习就有价值。
笔记感想(3)
我们大多数人都面对过一个问题,那就是每当面对突然之间的临场发言,自己总是思绪一片混乱无法清晰的表达出来自己想说的话。
我就遇到过这么一个问题,那就是用30秒时间来一个自我介绍,同时还要表达自己为什么选择学习这个行业。
我当时反应很紧张,突然之间要面对这么一个没有任何提前通知的临时发言,我该怎么办?我要怎么说?我到底要说什么?在我的脑海里一个又一个无数的问题。
就在我想着要说什么的时候,就已经轮到我上台了,面对这样的临场发言,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压力山大。
上台说了半天,结果30秒时间到了,自己具体说些什么,自己都没搞清楚。
我一直在想,我的表达能力实在是太差劲了,总是无法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就是明明自己有很多的想法,但就是表达不出来,是为什么呢?真的是因为自己的表达能力存在问题吗?
孙圈圈在《请停止无效努力》这一书中曾说:“当你无法清楚地表达想法的时候,可能的原因是:你的想法本身就不清楚。思路非常清晰的人,很少有表达不清晰的,因为表达本身就是思路的一部分。”
自己的想法都不清楚,那么表达又怎么会清楚呢?
我们又怎么样在临场发言的时候,让自己在短时间内可以清晰的表达出来?
孙圈圈给了一个方法,就是结构化思维三步骤:第一步,想主题。第二步,搭架子。
第三步,填素材。
所谓的想主题,就是在表达的时候就要抛出你的观点,让观众听自己的想法,他们想听你说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观念?
而搭架子又分为三类,分别是时间架,空间架和三角架。这三种架子的类型都各不相同,比如说时间架则可以在特别紧急的场合可以运用起来,在过去怎么样,现在怎么样,将来怎么样,又可以说自己的少年,青年,中年等阶段时间架法。
素材是什么?当我们需要表达的时候,素材就是数据,事实,故事。我们把它组织语言来调动观众的思维,让他们跟着你的思路,理解你的思想。
我们的表达能力必须要不断的练习,在生活中不断的累架子,把这些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够让表达有所提升。
笔记感想(4)
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多重职业,也就是人们称呼的斜杠青年。我们要怎么成为斜杠青年?
首先除了工作之外自己还有什么爱好?比如平时自己喜欢写作,画画,摄影,英语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爱好变成自己的职业,把爱好当成主业赚钱,这样就不用担心工作会丢失了。
要说斜杠青年,让我想起作家李菁老师。
李菁之前的工作是一名大学教师,她在当教师的同时也在业余时间写作,她不仅经常会给学生拍照,还教学生如何拍照。
李菁当时就是利用了自己的爱好写作,写出了一本书叫《当茉遇见莉》。后来,李菁辞掉了大学教师的工作,把写作成为了自己的主业,而摄影则慢慢也成了她的副业,不断给来自不同城市的女生拍摄照片,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每个人都想成为斜杠青年,但成为斜杠青年时,我们必须要把工作和爱好两者之间平衡选择。
你们可能会说我不知道自己的爱好是什么?我应该怎么把爱好变成主业赚钱呢?我要怎么发现自己的爱好呢?
你要问自己平时除了工作之外,业余时间自己都喜欢做些什么?仔细想想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是哪些?然后再去做,去多尝试,多总结,多测评,才发现自己是不是真的热爱这件事情。
如果真的热爱,那么把这种知识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说不定哪一天你除了工作之外,爱好真的会成为自己的主业,成为一名别人眼里的斜杠青年。
笔记感想(5)
小时候,常常听到大人对孩子说:“她这么笨,长大了肯定没出息。” “她这么胆小,将来肯定做不了什么大事。” “他这么老实,长大了肯定会吃亏。”这些语言你是不是很熟悉?甚至还能够回忆当初的画面,内心感到无地自容。
这些从小被大人贴上的标签,长大之后变成了真正的预言。因为这些标签,让他们束缚了自己原本该有的天赋。
孙圈圈曾说过一句话:“实际上,给自己、给他人贴标签的行为,不仅会阻碍我们进行深入的自我认知,而且在他人的负面标签下,我们常常会不由自主地制作一个“自证预言”,让自己不幸被他人言中。”
有一次我带着孩子到妈妈家里玩,我和妈妈互相讨论着孩子的话题。
妈妈打算煮粥给孩子吃,就笑着对五岁多的孩子问道:“你想吃生饭还是想吃稀饭?”
孩子顿了顿,才回答道:“生饭。”
妈妈笑着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生饭不煮熟怎么能吃?肯定是吃煮熟的稀饭。”
孩子心里受到了伤害,低着头不语。
我颇为恼怒妈妈这样说话的行为,于是对妈妈说:“别这么小就给孩子贴标签说人家笨,这样对孩子会有影响的。”
这些大人总是会给孩子无缘无故贴标签,让孩子不由自主的跟着大人给的标签成长,慢慢的大人给孩子贴上的标签就变成了“自证预言。”而这些经常给别人贴标签的人,就是一种刻板印象。
我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刻板印象,自己也不相信自己是这样的,但是往往又会作出一个下意识的自证预言。
比如别人说“你这么内向,不适合做销售。” “你这么老实,做不了生意。” 往往自己就会给自己自证预言,就会说:我这么内向,果然不适合做销售。我这么老实,果然做不了生意。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别人给自己贴的标签,我们必须要亲自去撕掉它。
我们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建立意识,他们给我贴的标签都是不正确的,他们这是一种刻板印象。
我们之所以会被别人贴的标签影响自己,终其原因是我们经历的事情太少,视野太窄,无法看到宽阔的视野,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所以很容易被别人影响,思想也因此受局限性。
我们要多出去跟别人接触,跟不一样的人交流,看到不一样事,见识更广阔的世界,那么自己的认知也会因此而改变。慢慢的你会发现,那些有见识的人往往刻板印象很少,反观那些偏激的人,往往视野窄小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