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本能是从哪里来的
有个朋友是练武术的,闲聊中说到曾与武友饮酒切磋,冷不防对方一拳击来,他随即抬起手臂迎击,使对方叹服。原来,这位朋友多年来练习甩手功,据说是易筋经的精髓。他说当时连想也没想,其迎击之快,使自己也感到惊讶。我忽然想起郭老也曾讲过这类事,便告诉他这叫本能,叫本能的反应。
进而引起了我的沉思:人的本能是从哪里来的?《本能论》中说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与生俱来,我们可以理解成天生的天赋的,也可以理解成从父母祖辈那里秉承而来的。但朋友和郭老所讲的这种后天习得的本能,虽有人的应变性本能系统进行了阐述,它无疑也来自大自然,但它毕竟是涵入了后天的东西。一般来说,人的本能是不可能改变的,因为它是自然形成的“道”。“道”是永远不可能改变的自然规律(见《本能论》)。这岂不矛盾吗?郭老说过,生命是没有矛盾的。其实,并非人为地改变了本能,而是本能中本来就具足了这个自己改变自己适应自然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不能改变的,这才叫应变性本能。正因为具有这个应变性本能的存在,才能融入后天形成生命,我们才能谈到后天习得的本能。人能改变自己适应自然、改变自己适应突变,但它也是有条件的,是经过改造的,经过长期磨练磨合而形成的与众不同的一部分本能。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说法。说万物人事是有定数的,但这种定数是通过自身的修为而能够改变的。我看,那个定数之中一定是早已经包含了变数,没有变数,哪来的定数?如果结合应变性本能,通过修炼而能改变(实则应变性本能发挥了作用,产生了应变)来看,此说法不虚,是有道理的,可信的。可见,我们也只能在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中来辩证地阐释生命本能,阐释本能中不变与变的关系问题。
进而通过对应变性本能这个独特的本能系统来分析,人的本能系统中也掺入了后天习得的成分。所谓“性相近,习相远”。以本人之见,其所谓“性”这个概念与本能相近。其实,“性”就是指人的本能中最基本的生存本能(老子有此看法),其所谓“习”就是指人的应变性本能的表现,它发生了应变,成为后天习得的本能。这句话可以看作是对本能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前者从形而上而说,后者就形而下而言,说明了二者的关系差异。人的本能应当说都是一样的,应变性本能也是人人都有的。但应变性本能系统中的某些方面(由于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不需要应变),就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了,甚至相差甚远,还甚至是千差万别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试得出如下结论:本能来自三个方面。一是上天赋予的本能,如自塑自我、自我修复、自我更新、自主调节、排异、共生、信息等偏重于此;二是父母赐予的本能,如自我复制、个性传递偏重于此;三是后天习得的本能,如应变性、意念偏重于此。这三个方面也可看成本能的三个层次。这样划分主观性太强,也确实有些含混、牵强,但它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混沌不清而不可分割的。我们要认识它,也只能勉强如此,其实根本就不存在一个严格的界限。或者说本人限于水平,认识还不到位,也就这个能力了。尽管如此,我觉得这足以说明问题了。先举出来,大家看,是不是吧?
说到这里又与王凤仪老先生的理论学说有些相类似了。属于偶然吗?我只能说真理是相通的。
按我本人对《本能论》的理解,认为生命是形而上的有和形而下的有的一个混合体,人这个生命体是由本能、功能和物质构成的(见《浅论本能》)。从本能所来的三个方面来看,它先天的成分居多,后天的成分也有。正因为本能来自先天,它必然存在神秘莫测的一面,不好理解,以至于就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正因为本能融入了后天,本人认为本能是一切动能的源泉,“阴阳互根”的运动由它而开始。它在人这个生命体中与功能几乎是同步的而又不完全是相同的。简言之,本能位处先天决定着一切,但就其在后天表现来说,有本能,未必有功能,有功能,必定有本能;强化功能就是强化本能,损害功能就是损害本能。本能一定是且只能是通过后天的阳物质简称功能而起作用,在后天的阴物质简称物质上呈现出来。按郭老说呈现出来的叫“能态”。所以,便使我们可感可见可知可加以认识。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本能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有的功能的行为则受意识支配,而它们却都在身体上起作用并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反过来看,也只有通过功能和物质来探求本能,如果抛开功能和物质,哪有什么本能可言?
本人认为,本能还应有其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之分。这可以简单举例说明,如自主调节和排异等都属于本能的内在表现,如郭老所讲的母爱和性爱(自我复制)等均属于本能的外在表现。我们从医学角度出发,主要是研究论述其内在表现,当然作为中医,有整体观念在,也不忽略其外在表现。消除对本能的内在对抗、压抑、伤害和解除对本能的外在对抗、压抑、伤害均能愈病,使愈病之理人人皆知。这便是其医学意义之所在。
中华医学的历史上出现过多种流派。如果以本能思想简单分析一下,他们或在功能上做文章,或在物质上做文章,或合二为一,在功能和物质上(即所谓把握阴阳是也)做文章。众多流派均各有可贵的探索,各有所建树,为维护民族的健康做出了贡献。但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不足,他们不明确研究本能。不明确研究本能就必然忽略了系统,最起码忽略了信息系统。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系统可不是只有针灸才研究的领域。看看潘老的生命定义就知道这个信息系统有多么重要了,少了它在认识上会受到多大的局限。而以《本能论》为标志的发展了的中医思想,中医学,从《伤寒论》中走出来,继往开来,并借鉴了现代生理学的成果,与之相印证,称本能系统医学。本能系统医学从整体切入,是要在本能、功能和物质这三个方面大做文章,或者说不在果地上周旋,而直奔主题,是要在因地上大做文章,或者说是要在本能系统中大做文章,为天下苍生造福。[注]
现在,就连我们本能门下的弟子们也纷纷议论什么这个派那个派的长短,但都没有说到点子上,不具有正能量。凡此种种,都是对《本能论》认识不清而造成的混乱,均属无根之谈。建议深入研究本能,发扬郭老,为本能系统医学的发展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文中之观点,纯属个人看法。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注]理论上的问题难以表述,难以理解,还是以四君子汤这个具体的东西帮助我们感悟吧。
一、 摘录:
出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功效:益气补中,健脾养胃。
主治:脾胃气虚,受纳健运功能障碍。症见食欲不振,呕哕吐逆,大便溏软,或肠鸣泄泻,四肢无力,面色萎白,语声轻微,舌质淡,苔薄白,脉虚软无力。
备注:本方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亦是补气剂的基本方,其基本病机为脾运不健,导致生化不足,生化不足导致肺脾气虚。根据虚则补之,损者益之治疗原则,气虚法当补气,气虚是由脾虚所致,理当健脾,脾运健则运化复,运化复则谷气充,生化之机旺盛,诸症才能向愈。方用人参大补元气,激发肾中精气生发之机,白术健运脾胃,增强谷气生化功能,两药先后两天齐补,真元可望逐渐充盛。白术健全脾胃运化功能,使肠道消化吸收良好,茯苓健脾渗湿,令水湿从前阴下行,两药相须为用,照顾到了脾恶湿的生理特点。甘草调中益脾,亦能补气,四药合用,能呈补气健脾功效。本方药性中和,不偏不倚,有谦谦君子之风,故以四君子名方。
二、评析:此方的确很好,但它是古人的成就。从备注中可以看出此方以内经脏腑理论为据,运用了五行思维(当然不是运动的五行),本着和谐理念而组成。以本能思想看,此病症完全是因为自主性运动低下而造成的。也别单说脾,也别单说肺,也别单说肾,也别单说胃肠,试问,哪不虚?哪的功能不低落?只是以脾提纲挈领以求生化之源罢了,还是具有分割理念的色彩,从部分入手。即便是作为基本方,纵观历史上有谁以此方为基础组成过系统方剂?试问,彻底解决问题了吗?千百年的医疗实践证明:没有。这不就是通过强化脏腑功能来强化本能系统的自主性运动嘛。因为此方在自主调节上系统性模糊不清(备注中提到了“真元”。是什么?郭老说,“就是与生俱来的那个能。”),或说缺乏系统性。如果不进入对本能的认识,就不会有系统性可言。与本能系统医学从整体切入,“一键清理”似的生化汤相比较,可以明显地看出前人的局限。
(摘录部分见《中国古今奇效良方》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