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个小时候就根植我脑海里的一个特别的节日,因为有香喷喷的粽子,淡淡的艾草香,咸咸的鸭蛋。
那时候,我们一家6口人,姥爷会是起得最早的人,因为端午节当天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采到艾草,悬挂在门楣,我记的的就是草叶上滚动的露珠,太阳未升起时空气当中的清凉,手拿艾草时淡淡的香。姥姥是我们一家当中最勤快的人,端午节前一天就泡好一大盆黄米,泡好粽叶,当天就开始包粽子了,两片叶子叠在一起,窝一个尖尖的锥状,捞起水中泡好的米,填八分满,再用手沥一点水把米冲平,折回尾部的叶子,拿起马莲扎起来,一个粽子就包成了。一大盆米可以包好多,怎么也有四五十个,一顿吃不完的,最后用麻绳串起来挂在门楣,看着那一串串的粽子,着实觉得富有。粽子还要送人的,同样的包法,个家的味道却不一样,你家放了红枣,我家放了花生,还有放豆子的,加了粘song米的,品评美味,也增加了亲情。吃粽子时是要蘸着红糖的,奢侈一点儿是蘸蜂蜜,精致一点儿的是蘸着自制的玫瑰花糖,唇齿留香。
端午节还有一种美味是不能舍弃的——咸鸭蛋,端午一个月前就开始准备了,洗好自家鸭子下的蛋,放在陈年的酱里,专门用来腌咸蛋的。很早就惦记着,可是终归要等一个月,不然就没有咸味儿,蛋黄也不会流出油来。期盼后的喜悦,也是我对咸鸭蛋的感情,以后再怎么吃商店里买来得咸鸭蛋,总觉得少了点味道。
今年端午节如期而至,早上淅淅沥沥的雨,很合了这个节日的氛围,爸回了老家,妹妹在保定,说是练车,也没回来。姥爷和妈妈已是阴阳两隔,我和姥姥两个人的端午节,粽子是一定要吃的,只是自己不再包了,前一天早市上买回来,2元钱一个,都是糯米的,有的加了蜜枣,有的加了红枣,有的是纯糯米的。咸蛋是今年搬到自家房子里第一次我腌的,坛子里,放好大料八角,兑上开水,放好盐,料酒,买来黄酱放到里面,调好,把买回来的鸭蛋洗干净,一个一个放到坛子里,工作完成,把坛子放到阳台上,只有太阳晒了,咸蛋的黄才会流油。煮了四个咸蛋,还不怎么咸,蛋黄也没有流油,可能是我放的盐少了,再放一些盐,再继续等待,终有一天,我会吃到自己腌制的蛋黄流油的咸鸭蛋。
中午,太阳出来了,艾草和红绳在市场上也买到了,还给自己买了盆花,纪念这个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