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算是一个节日感淡薄的人。喜欢生活有仪式感,但并非跟着节日走。除了家人的生日、春节走亲访友之外,其他的节日来临,不太有什么强烈的感触,该干啥照旧干啥。
说起中秋节,也就和长辈家人吃顿饭,聊聊天。如今孩子学业繁重,当晚都不留宿,饭后返回自己家里。
好像没什么特别之处,不过细细想来,在女儿读小学的时候,中秋节有一个保留节目——用望远镜观察月亮。
孩子读小学,总想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她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读书看报、上博物馆,到处旅游。后来我把视线投向广袤的天空,带她去露营数星星听虫鸣,爬高山看日出,观海上生明月。
再后来精挑细选买来一台天文望远镜,一到中秋节,孩子爸就开始在阳台上动手安装,我和女儿准备小桌子、椅子、月饼、水果、茶,静静地等着先生调试好。
记得头一回安装好望远镜,听见先生说:“好了,能看见了,还真是清晰,凹凹凸凸都看得清楚。”我俩听了兴奋极了,先生招呼女儿过去看,教她手扶哪里,眼睛看向哪个孔,怎么手动微调。
一开始,女儿望向孔内,黑乎乎一片,啥也没。先生着急地蹲下,凑过去看,果然什么也看不到,又是一阵忙活。我和女儿望向亮堂堂的圆月,真想肉眼将它识穿。
十五的月亮圆又大,周边没有一丝云朵,月晕略带点黄色,透着冷冷的光,把周围的天空照耀得相当明亮。微微眯着眼睛看,接近白色的球体,外围略黄的光晕,真像什么奇异生物的眼珠子呀。
先生又一声:“应该没问题了,你们来看看。”女儿蹦过去坐在小板凳上,刚对准眼孔,马上惊呼:“妈妈,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月亮上面有许多坑坑洼洼,很多圈圈,不一样大。”她转过脸开心地说道:“妈妈,上面很清楚的,你快来看看。”
我也异常兴奋地靠上去看,刚刚远在十万八千里,小小的月亮,在望远镜的镜头里,如同被抹去一层面纱,大大小小的环形山一目了然,陨石坑也能看清。从小看惯的月亮,此刻在望远镜镜头里,这另一幅模样着实让人惊叹。
先生继续调试,希冀能够看得更近一点,更清楚一些,女儿坐在他旁边做小助手,我则靠在椅背上,抿着红茶,浅尝月饼,蛐蛐儿在楼下轻声叫唤,月亮慢慢移动着,还有两双眼睛紧随着它,月圆之夜,宁静惬意。
去年中秋节,女儿突然提出“想看月亮。”她老爸马上开始捣鼓几年未动的天文望远镜。忆起月球表面的坑坑洼洼,我也有点小激动。
想着中秋之夜总得对着月饼意思一下,等着等着,饼半个没了,茶空了半壶,望远镜的镜头还没有调试成功。先生有点遗忘怎么安装,配件也找了好半天。
坐在一边等的闺女对着她老爸说:“老爸,你是我们家最执着的人,我们还是收工睡觉吧?”
先生不吭声,继续研究着。
女儿转过来对我提议:“妈,席子铺到阳台上吧,等老爸搞定了再起身看月亮。”
“我去把帐篷找出来,今晚咱就在阳台上露营一宿吧。”我逗笑着。
这一晚最终没有看到月亮的表面,望远镜安装失败。
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很勤快地陪她看世界。慢慢的,女儿学业负担日益重,有些活动就自然暂停,她那能干的老爸竟然有些安装细节遗忘了。
人生每个阶段有不同的重点,如今学业为重的女儿,哪怕是抬头看下世界的时间都不太有。放假到家就是换了一张桌子学习写作业,放几天假,几乎就是坐几天。哪怕是重要的节日里,如中秋节,她也是盘算着,怎样的安排最为高效,又能回家团聚一下。
皓月当空,虽然少了咱家几双眼睛的观赏,我想,这皎洁的月亮始终注视着小小人儿努力向上的模样吧。
(齐帆齐2021年9月年度写作品牌IP特训营,第13篇,打卡主题:关于中秋节,1352字数,共累计26686字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