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一件事,人的价值观不同,就会有不同做法,对事情的立场不同,做出的效果也大有不同。
我想简单地划分为两种
1.感性为主,情感意义导向
2.理性为主,任务利益导向
可能两者没有孰对孰错,没有孰是孰非。
一场简单的研讨课理论,本身没有什么,但对我,大受震撼,事情是这样的。
要求的五分钟左右需结束的研讨课,我也的确如此,字正腔圆,阴阳顿挫,显得过分正经,但也收到了些好评,自我感觉还不错。
但下场的参演者,却以一种过分家常的方式,汇演自己的PPT,讲的忘乎所以,五分钟的限制也抛在脑后,在教师提醒下,仍然沉浸于演讲。
在此,我没有比较的意思,更没有批判的意思,只是这种效果缺出人意料的好,坐在讲台下的我深深的震感到了。
我在参与演员培训时,著名导员曾通俗地对我说,一个好角色成功,在于他的表演是否能让他起鸡皮疙瘩。
显然,那位参演者成功了,我在听讲过程中,透过他的讲解与视频,我联想到了好多,在我心中,这的确是一场成功的讲解。他成功做到了,不虚度这一段十几分钟的时光,他让我们每个人充分接受到他所传递出的情感。
这十几分钟不再像某些领导讲话一样,毫无意义,这十几分钟是充实的,是感性的,是充满情感导向的。
或者说,他并不是因为这只是一场简单的作业而把它当做“作业”。而用一种更显“用心”的方式去演示。但现实的讲,这份作品的好坏,仅是对自己心里的慰藉,别无它用。
而这,就不得不提及前文所说的另一种导向:利益导向
这也是我最疑惑,最想探讨的地方。
就像高考作文一样,你写了1000字的作文,内容丰富,情感真实,既有讨论又有抒情,怎么看都挑不出毛病,但是主题错了。题目要求你写“你的梦想”,你却写成了“我的父亲”,无疑,放在考场上,你是失败的,最起码,你不能得到较关键分数。
从利益导向的角度出发,那位参演者如此的投入,却整整超出了多一半的时间,这无疑是对“游戏规则”的漠视,这样做是不得体的,这样思考是不够全面的。
从利益的角度再思考,所谓出色的汇演与中规中矩,到底能差到什么地步!再细想,这无非是一种任务,对自己提升不大的平常任务,不需要去大费周章,不需要去感染观众,不需要去自我深情投入。我们要做的,只是五分钟,活动主题,演讲汇报,结束。
而且,我并不认为这样做是毫无意义的,起码,你完成了一项硬性任务。
目的明确,清晰明了,最好不过。
可是,总会有人像那位别样的汇演者,让人为其两头担忧。
便由此,产生了这个不太成熟,但也愿意深入其中的问题。利益与情感到底如何分析,如何定义,如何取舍。
注意,我并没有让这两者划分界限,争个你死我活的地步,也没用挣个孰是孰非,只是单纯的于这两个名词背会现象提出一些看法。
利益与情感到底如何定义?人的价值观各异,思考方式各异,观察事物的角度各异,甚至所处心情的各异,都会影响自己的判断。我们也很难时刻保持着较为客观的思路与平常的心态去解读每一件事。这无疑又对解答这个问题增加了不确定因素。
该如何定义,又能对事物做出最优解,还需要经历更多的人与事,在这些对外的接受与输出中不断提升自己,认识自己。
最后,我想对于研讨课做出一些个人偏向性的总结。十几分钟,如何运用,想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取决于你自己。在这样一件小事中就能够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观所在,这是美好的,也是可怕的。
我们需要深思,需要改变。
21.11.14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