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一代人,我上学那会,老师上课基本上不会让你主动发言,不讨论探究。只有一点,你坐端正就行,稍稍一说话,老师就会斥责你。然后就是他说你拼命记笔记,下课以后背笔记、抄笔记。其次就是抄课文,老师告诉我只有一遍一遍的抄,考试才会得出好成绩。
上了高中后,我个性张扬,上课喜欢出风头,老爱举手发言。同学就嘲笑我,你怎么像个小学生,回答问题这么积极?上大学中文系后,知识学的更深,但是老师还是一言堂,自己讲两个小时,从来不关注学生,不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自己写教材,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我,你不按我的观点考试,我就不让你过。
这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最初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使得我刚教学时,和我的老师们如出一辙。我的课堂我说了算,老子天下第一。不得不承认,课改以来,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了很大的转变。素质教育要求,老师要关注学生,以人为本。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几年的学习摸索,我始终坚持“三个注意”,直到现在还一直坚持:
课堂上注意应多倾听学生、多关注学生。以前我备课,可以比较详细地规划好多少时间先介绍什么,然后再讲解什么,接下来如何如何练习,最后再总结,等等。现在我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课前就很难预测学生某个环节到底花多少时间合适,因而教案只能是一个大致的估计,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倾听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解读。特别在阅读教学中就不应该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在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要注意导语的设计和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心理学认为,好奇心和兴趣是积极追求知识的一个前提,是学习的先导。凡是学生感到新奇或有兴趣就会引起注意,学习就会有成效。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设计一个好的导入环节,设计一个好的开场白,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引入良好的学习情境之中。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你一定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这一点至关重要。
要注意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 统一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什么时候都不要否定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