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52天。2020.10.31
昨晚是许维素老师的案例督导,满满的干货,不仅需要慢慢的回味和整理,还要慢慢地消化吸收。再加之两位老师好问题,许老师的解答,让同样有困惑的我有种豁然的顿悟。
听到和想到的:
1.尊重。昨晚两个小时的督导,至始至终,看到、听到、感受到许老师对两位提供案例的老师和现场学习的老师们的尊重,开场的:“你希望以焦点解决取向督导还是别的什么?”中间的“你听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需要我多说点的吗?”结束时“现在还有5、6分钟了,你特别想聊哪一块?”整个案例督导结束,许老师对现场的老师说“你们对这个案例有什么要提问的吗?”以及“我回应到你了吗?”
2.主线与方向。不论是咨访关系的建立、目标的达成,还是推进会谈的进程,以及以什么方式、如何推进等,更多的是尊重、接纳当事人当下的意愿。但咨询师在会谈过程中可以选择性的回应,创造话题的问句以引发当事人更多思考,同时咨询师的语言不要太有立场,因为咨询师的任何回应都会影响咨询的方向,以免造成当事人思维的狭窄,或者勉强谈咨询师“预设”的话题与方向。在目标不明确或没有目标的情况下,可以先贴着当事人走,聊他愿意聊的话题,但咨询师心中要始终有一条“主线”在或者咨询架构在(许老师的原话记不得了,我领会的意思),在当事人聊了一些内容时,可以停下来,邀请当事人“这个地方要谈吗?”“你所说的这些,有没有接下来想要具体探讨的?”“你聊这些是想要从会谈中获得什么帮助?”如果当事人回应说“可以谈”,“想要探讨”,“想获得……”那么就开启了目标对话模式,“何以想聊这块儿?这块儿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如果当事人说“无所谓”,“没有或不想”,那就尊重TA的意愿,让TA继续往下聊,咨询师带着“建构解决之道之耳”继续倾听,听当事人着重聊的、反复聊的点,然后再停下来邀请TA。如果整个会谈都没有目标,那就顺其自然吧,最后,也可以问问当事人,这样没有目标的聊对TA的帮助是什么?或者总结一下今天的会谈对TA的意义?是否值得?即使来访者说没有收获,可以布置家庭作业,让其观察生活中那个片段是希望增加的?……关于“主线与方向”对此我的理解是,当事人可以“随意聊”,咨询师却不可以“随意听”、“随意贴”,而是要用心听、用心陪伴,保持未知好奇之心不断地澄清当事人闲聊、随意聊背后的真实想要的是什么?以及为此所做的努力?(找寻目标、确认目标、导向解决)
3.慢下来,聊细,聊透。资料收集一定要细要全,在当事人提供众多信息中,选择性地具体化,多一些真诚的好奇,问句中多用当事人的原字词,以确认当事人的主观知觉,以及聊这些对TA的意义和想要获得什么。咨询师也可以适时地归纳总结当事人刚刚说的内容,然后反馈给当事人,让当事人透过咨询师的回应思考自己说的是想要说的吗?所说的是全部事实还是屏蔽了某些东西等?如“无所谓”是什么?“都无所谓了,那是什么让你还要再谈一遍这事呢?”“是什么让你当时没有告诉妈妈?”“又是什么让你在高中时告诉妈妈的?”当你告诉妈妈时,看到她的反应你的感受是什么?想到了什么?现在说到舅妈能注意和想到的事与妈妈却没想到的时,此刻的感受与之前有什么不同?这件事对你影响是什么?通过这样一个会谈过程,其实是在一步步扩大当事人的知觉,同时也不断地在拓展当事人看“问题”的视角,或许换了向度再看,那只是人生大面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既抹不去,就把它变成日后生命成长的智慧。
4.关于卷入。当感觉到自己(咨询师)卷入到来访者的事情中时,首先觉察和反思,是什么让自己卷入了?卷入的点(触动的点)在哪里?咨询师的“眼泪”是为谁而流,来访者还是自己?谨记咨询师助人之力是有限的,咨询师不是万能的(用刘老师的话,看到咨询师的无能)。其次多看到来访者身上支撑TA熬到今天的力量、难得和优势是什么?如此艰难或糟糕或凄惨的环境下,来访者是如何帮助自己的?当能够看到这些时,咨询师对来访者是感动、欣赏、佩服,而非同情、心疼、甚至悲悯。当咨询师看到这些时,也会将这种力量传递给来访者,同样来访者也会看到自己以前没有看到或注意到的存在于自己身上的某种特质或品质,用许老师的话说“此环境下的生存能力、经历、未来礼物”之间的关系。第三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时候来访者说的内容是经过筛选的,只讲利于自己的部分,而事实其实不尽然;有时候来访者的态度、方式会激怒他人而使自己成为受害者的角色。所以多从重要他人的角度了解故事的全貌。第四当咨询师的情绪反应太强烈时,停下来,或者转介。第五咨询师能够进入来访者的世界,也要适时地退回来。咨询师能注意到(来访者遭遇很惨)而不被干扰。
5.关于成功经验成为难过之痛。首先接纳理解来访者的难过。其次看到来访者的难过是希望自己能够恢复到从前的优秀。第三问来访者当难过时做些什么对自己有帮助?回想过去的成功经验对自己有帮助吗?当来访者拥有什么,才能接纳现在没有过去优秀?如果可能,希望自己恢复到以前吗?恢复到以前的信心有都多大?想要恢复的意愿是多少?有那些资源可以帮到自己?当下可以用什么方法让自己慢慢稳定下来,不那么难受?
4.其它:
同理、共情不能太多;
咨询师与来访者是专业的关系;
保持中立与专业感情投入(不太理解什么是专业感情,是否是把握共情的度,或者像许老师那个比喻拿手术刀的医生看到病情严重的病人是稳稳地做手术还是疼惜病人而哭泣,那个是病人需要的);
探讨一小步时,可以具体到每一周每一天都会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做这些时的影响因素是什么?怎么去突破?
对于非自愿来访者,当咨询师问什么他们都回答“无所谓”、“随便”、“没什么”时,咨询师要看到“TA能走进咨询室,就意味着TA希望更好”、“一定有其在意的人或事,不然为什么要来”;对于有一大推问题要改变的非自愿青少年,在众多的问题中那个地方让TA觉得改了也是不错的?或者问“如果TA有怎么不同,让TA来这里的人就不再让TA来了?”
与青少年会谈要有更多的情感连接;
咨询师要创造青少年与家长“讲话”(沟通)的机会(管道),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使家长重新认识孩子、看见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和需要。
青少年咨询,主要对象是青少年,同时也要与家长咨询(如与孩子聊1个小时,与家长聊半个小时,或与孩子聊3—4次,与家长聊一次),方向是引导家长如何协助孩子更好更健康(身心)的成长,而非其它。
咨询师是发问专家,发问的倾向性不要太明显(保持中立),多一些不确定性,让来访者自己选择和决定。(开放性问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