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做好哪怕一件小事,长期来看也是一种巨大的成长,比如写作就能让我们记录很多东西,让自己的成长有迹可循。
2. 定好目标和计划,一板一眼地去执行。我们经常做计划,却往往忽略了了最朴素的方法论,先做起来再说。
3.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做T字型人才,先了解一个大概以后再深入一个方向。
4. 听了再多的分享,如果你不用起来,一样等于没有成长。李教授每次了解到一个新的概念,喜欢举一反三,这个道理或概念我还能与什么联系起来, 比如最近罗胖在罗辑思维里节目讲到的生物进化学的概念,越大的动物需要消耗越多的资源,比如某类大型食肉恐龙需要更多的大型动物来满足生存需要,可是某一区域的大型动物总数只有这么多,这样长期的结果就是这片区域的生物链条就失衡,恐龙就无法再生存下去。联系到如今的巨头公司也是如此,越强就越难改变自己的生存结构。腾讯对于抖音、今日头条的崛起就当初的决策毁恨不已。
5. 人与人的差别其实并不大,只是有的人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与专长并坚持去做罢了,最近小米上市了,朋友圈在热议雷军,最典型的就是他的6+12的工作模式让我再一次相信坚持这件事。
6. 我们大多数人都过得普通,是因为我们做的事情缺乏再深入的能力,得过且过, 优秀的人对自己都有要求, 比如外形及着装的要求,我接触的这些酒店管理人员明显就感觉到他们的亲和力与自我形象的管理能力。这个项目看到的这些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个行业的不易。
7. 今年开始强行输出专业文章,慢慢有了方向,但还不是很明确,比如一直在徘徊酒店相关还是关于适合普通大众看的文章,如果写酒店类文章看得人必然会少很多,如果是普通大众都能看懂的文章每次都在为选题材而纠结。按照李笑来老师的多维度竞争力的概念,我现在应该主要着力点还是在设计类文章,偏重于思维与底层逻辑类,比如岳蒙的文章,注重思辨与底层逻辑的思考,兼顾生活类。
8. 写作是件美好的事情,就如此刻,一旦进入状态,我的心情就无比的愉悦。
9. 对设计的热爱让我一直坚持这件事,表达的欲望让我我想分享更多的人,同时我希望做一些住宅设计,接触更多的人,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我才更适合去表达和传播我的理念以及我对生活的全部理解。
10. 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我的生活状态可能太狭隘了太单一了,离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生活方式还很远,我需要更多的输出以及更多的接触不同的人。
11. 我在过往的值月经历中发现,执行力好的人从来给自己找借口,上个月婷婷准备考试,一直很忙,可她还是按时交了作业,每次在群里提醒,她都及时回复。有一次值月小组在讨论举办活动的事情,刚讨论好没多久她就给我发来一份活动策划,我当时激动地不敢相信,这样的执行力真是让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