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它了!”我得意洋洋地指着乐器行柜台里的一排,嘴角溢出微笑,心满意足。老板嘴里滔滔不绝地介绍着说它是最容易学习的乐器等等之类,我只顾看着那圆滚滚的葫芦肚子,还有呈暗红色却锃亮的笛身,下面缀着红灿灿的中国结,可爱又大方。耳朵里响起了袅袅娜娜的乐曲声,宛若丝绸飘逸轻柔。
葫芦丝很好学。记得大学刚毕业那阵子邻居家姐姐吹得拿手,悠扬动听温婉动人,早已经让我听着心痒痒,也缠着父亲买了个回来,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学起来。爱好音乐的人总是容易找到共鸣的。我们常常凑在一起,从每一个音符的指法训练,到连音吐音的技巧指点,她总也悉心,我也竟然能吹出些简单的曲子。但我又总是耐心不够的,琢磨着自己离那些绵长悠远的曲调还很遥远,总有种一口气想吃成大胖子的冲动,久而久之也便懈怠了很多。姐姐开学了,而我的那葫芦也终究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一晃眼过了好多年。无意间遇到练习葫芦箫的长者,让尘封的记忆恍若忽然炸裂开来。循着悠扬动听的乐曲声,宛若看到了袅袅炊烟安静平和,又仿佛身处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里,别具一格的傣家楼阁撒落在林间,如天上的星子,依山傍水。融融柔柔的月光下,美丽的傣家姑娘翩翩起舞,像一只漂亮的孔雀,璀璨耀眼。这乐曲,是那熟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幽悠抑扬,轻清淡雅。
轻推门坐下,不忍打扰。音乐总能让人心愉悦,甘愿沉醉其中。一曲作罢,我听得满心欢喜却又感慨万千,曾经熟悉的旋律,曾经学习的场景,历历在目。寒暄着,却无意间发现架子上的乐谱,密密麻麻的做了很多标记,圈点勾画样样俱全,还有不少擦改留下的痕迹,那些空白的地方也一点不浪费,好几首用铅笔抄录下来的歌谱,让人心生敬意。有的书页压了角,有点旧,泛着黄,原本薄薄的书变得厚了很多。
“你们年轻人学得快,我得记下来才行,年龄大了忘得快。”他笑着说话,眼神里闪着光。他说起刚起头的艰辛,说起一年的坚持,说起自己对音乐的热爱。作为年轻人的我,听得面红耳赤。曾经那个很快就“学会”了怎么吹的我,曾经那个心血来潮去买,信誓旦旦要练好的我,却并不懂得怎么把葫芦丝吹好。活到老学到老,真的需要坚持不懈地给自己补充“营养”。
悦耳动听的葫芦丝让无知的混沌变得清澈透明,这一缕歌声飘来,宛如眼前拂过一丝清风,掠过一片白云,飘过一阵春雨。五彩云霞空中飘,景颇乐器葫芦箫。清音低婉回声妙,群情激昂乐陶陶。
看来,我真的得把落得满身灰尘的葫芦箫拿出来,好好地给自己充充电了…
教师自评:“充电”很容易想到看书学艺等方面扩充自己,但行文中转换了角度,从他人给予自己的启示来叙写自己的收获,进而完成“充电”,文中强化了细节处描写。
试题分析
【原题特点】
这道作文题为命题作文。首先,考生要理解所给材料的深刻含意。其实,材料中的充电”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它可以理解为人的学习、修行,指增长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已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品行。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蓄电池理论”则可以理解为 “人的一生只有不停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断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其次,考生要从材料的内容出发,进行联想或思考,明确自己的写作内容。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过“充电”的经历。只不过,对于考生而言,他们的经历基本上只是以增加知识为主的学习生活,或者是在校外(即在家庭、社会上)的所见所闻。
显然,这道作文题主要是让考生对学习或生活进行思考,提示考生要不断学习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锻炼自己,或者从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和感悟。另外,考生还要注意写作的要求。要求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那就要注意所写的作文要符合记叙文或议论文的文体要求,即注意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开端、经过结局,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写作时,考生不能文体不明,写成“叙述、议论”混杂在一起的“四不像”文章。
【思路要点】
1.习技艺,常充电
可以记叙自己曾经在课外学习某个技艺的经历,如小时候学画、学吹葫芦丝、学习书法等事情,并且还经常参加比赛,交流学习的经验。
2.修品行,常充电
在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为人处世等方面,应该经常加强学习。或认真阅读有关书籍,或时常聆听长辈贤达的教诲,或参加学校或社会上举行的礼仪讲座,总之,修品行,就要经常学习经常充电。
3.大量阅读,常充电
作为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而阅读书籍则是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我们要克服从众心理,不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要静下心来,阅读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以提升自己的素养。
4.出外旅行,常充电
作为学生,在校学习是常态。但是,到了假期就应该多出门走走。要知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出门在外会遇到各种情况,能够增加许多阅历和见识。这些是课堂上或学校里学不到的。因此,假期多出去走走,不但可以丰富阅历,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5.明白事理,常充电
考生可以写通过与家人、朋友、老师等的交往情况,明白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事理,增强了自己的适应能力,提高了自己与其他人交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