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茜姐夜谈会客厅之二十五
自从选择到青少年艺术培训机构工作后,周一就是我的固休,通常这一天不做刻意安排,因为几乎生活中的朋友们都是周六周日双休,同城“约会”也成了泡影,所以大部分时间我拿来自我娱乐,读书、看电影、听音乐……
偶尔有闲散的朋友来茜茜姐的“独处书窝”里闲聊,天南海北侃大山,不亦乐乎!
本周一,有朋友带朋友来茜茜姐独处书窝小聚。
朋友:“茜茜姐可厉害了,她处理了好多你这样的问题呢”
(茜茜姐心头一紧,朋友的朋友眼冒火花)
真的是老生常谈,痴情加怨妇,噼里啪啦一顿倾诉……
想起跨年雪夜搞的一次“疗愈系手抄本”小组活动,主题“两性诗意”,茜茜姐独特的“创作生活”专治这种“痴情加怨妇”,嘿嘿!
那天,高大上的话题落到实处就成了“核心质问”,朋友的朋友从葱白到放松到无距离话唠……
本周三,发了一篇直击自己瞬间坚强放下、脆弱显露的小文,有朋友不解,“你怎么突然这么不坚强了?你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啊,我以为你们心理咨询师不是已经很能把控自己的脆弱情绪吗?”
嗯嗯?嗯嗯!
我经常会这样“破坏”自己的“高大上”形象。
身为英语专业出身教龄二十多年的资深英语教授,我会很坦白告诉别人,除了英语的音标和基础拼读单词教学,以及带着孩子们“玩”英语,是我愿意做的,其他关于提高英语成绩啥滴,都可以找别人了,俺不愿为英语的应试教育助纣为虐“挣大钱”,哈!
尽管当年在中学教书时,我所带的班级考试起来,平均分都在八九十左右(满分100),后来前后在两所大学带大学生,考级时过级率也很好看……
但无论如何俺都感觉不到教学时由衷的有趣快乐,所以拒绝“考试英语”作为工作内容,成了我后来很坚决的事。
原因很简单,半辈子从事英语教学了,却一直对英语文化也是一知半解,一直在为“考试英语”、为工资而奋斗。近万名学生教过去了,除了好看的分数之外,却没培养出几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热爱英语的人才,自我成功的价值感极低啊。
更何况,我已经花了二十多年来证明过自己是一个还算行业精英的英语老师了,往后的日子完全可以按自己的兴趣换一种活法啊。
我的兴趣爱好之一:写写散漫文字,记录自己真实的点滴感想。似乎也没想在这方面怎么样,活过的痕迹记录下而已,却被大家称为“诗人茜茜姐”
关于“诗人”这个称号,真是愧不敢当,更要好好澄清!
我写的文字不符合现代诗歌界的诗品要求,诗歌技巧更是一窍不通,所用词语也是通俗易懂,大白话一堆,高深意境远、神秘莫测的句子统统不会,和真正的“职业型”“技术型”诗人相差甚远,是不配拥有“诗人”称号的。
但我从个体角度理解自己,自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有“诗意”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大多来自自我的感受比较多,对自己的灵魂来说,我的确是一个“诗人”,我在努力创造自己的“诗意生活”,所以我大言不惭地为自己命名“独立灵魂诗人”,没了“独立”“灵魂”这两个词,只剩“诗人”的称号,我是万不敢当的。
我的诗意来自我的灵魂,独一无二。我的生活来自我诗意的灵魂,应该也要做到独一无二。
我的兴趣爱好之二:融合艺术心理探索
作为有十年个案有过自己心理工作室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别人在介绍我时的“光环”,都会被我亲自“拆掉”,我不想包装自己,朋友圈里,我是那个大多仗义偶尔小鸡肚肠也会发发牢骚的“直女”,心理学界,我不是一个包装严实温文尔雅循规蹈矩无懈可击的合格心理咨询师。在多年处理个案时,我发现中国的来访者比我们书本上西方案例里的来访者心理复杂的多,我的成功个案,都来自我那些有血有肉、独到中肯,甚至“伤人”的“快人快语”和实战经验传授,我的不成功个案都来自于我的“大师光环”破灭,尽管如此,在我关掉工作室之前,我的客户还是源源不断。
但是为什么要关掉工作室呢?
第一,尽管后来我的咨询费已涨到每小时500,还是入不敷出养不活自己,原因就在于我全力以赴一周也只能接两个个案,这是我的心理咨询生涯良心底线:你总得让来访者要么成长要么破灭对你的幻想吧!
第二,我的兴趣是亲子关系及教育,但往往直接从孩子这里入手做不下去的时候比较多,因为往往到最后一定是父母成长的问题,后来我又想通过婚姻情感的咨询来最终解决亲子关系的问题,方向是对了,但工作室里关起门来做个案,能量覆盖面太小,心累且价值感也很低,这不是我做工作室的初衷。
所以,后来我决定关掉工作室走入生活,先将自己活好,再努力将自己活成一本“活色生香”的心理咨询书,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去感染别人碰撞别人。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最好的感染和唤醒就是艺术,当艺术进入个体的灵魂,个体就有自我的能量去对抗不良情绪。而对个体而言,童年时的艺术能量储存是为他未来成人世界复杂情绪修建的避风港。
所以,后来我就热衷于融合艺术心理探索的研究和开发了,把我毕生对音乐、舞蹈、绘画、戏剧等的艺术欣赏和感悟结合哲学、心理学运用起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默默帮到更多的孩子,使他们能在未来,拥有一定的艺术能量帮助自己疗愈自己。
从心理层面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完美的“大师级”人物,更没有完美的大师级人物来拯救你,值得你依赖崇拜。
“大师级”人物呈现的“完美”只是他生命中的一个方面,你不必要仰望,你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他,找到更好地思考学习别人经验的一种渠道,用一颗“看透”自己的心再去“看透”别人再去看透生活的真谛,如此,你就会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