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用指尖轻轻地划过每一页的书角,似乎时间开始走的很慢,静静地去想这两年的变化,才发现自己变得太束缚。
每每往往读书,总会察觉到自己的无知。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被书中的情感、人物所占据,似乎渐渐明白人总是很难看清一个世界,即使它是虚拟的。但这样的代入感,其实是珍贵的,这也是许多人喜好阅读的理由所在。
可当我偶然发现,有时捧起书页,我还是可以感受到书页里的世界,甚至也还会为之魂牵梦萦,只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我感受到的还有阅读的压迫感,失去了那一份酣畅淋漓。不禁为之担忧,是否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前段时间偶然和一个朋友谈论起读书的选择问题,各执己见,争论几番。他认为选择一本书更多的是看感觉。我则是更倾向于计划性地阅读,但也不排斥因为眼缘而去选择一本书。
朋友对我的做法很是不赞同,似乎这样的阅读变得带有目的性,而失去阅读本身的乐趣。我似乎更在意阅读以后我能得到什么知识,了解什么不同,而忘记最重要的是阅读本身的乐趣。可怕的是自己还不自知,坚持以为阅读到一定的阶段就应该是规划性地阅读。比方说,拟订一年的最少读书量,每个月读几本,哪些书是半天看完,哪一些又是需要看两周的,哪些是看完了需要记录的书目,又有哪些是需要做笔记的书目。
我以为这是最理想的阅读,但慢慢思考以后,我感觉我已经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关于阅读最初的本心。
我还会因为一篇在杂志上阅读的文章就买下一本自己从未听闻的诗人的诗集吗?只因为他诗中的一句话:“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食指诗选《相信未来》)我询问自己这个问题的答案,结果是可能会。但可能只是会在一个计划好的时间段买下这本书,选择它的原因只剩下理性的“我应该阅读”,而不是最初感性的“我想阅读”。
买一本诗集,花不了几个钱,但对于当时读高三每月望着日子领生活费的我来说,却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买来诗集以后,时不时地会在周末下午的休息时间,站在寝室的阳台上,轻轻地朗读每一节小诗。
我不记得自己读了哪些诗句,有苦难的、迷茫的、奋力的,还有孤独的。那个时候的午后阳光很暖,铁窗的外面是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地,从湿衣服上偶尔滴落的清水滴,轻轻地叩击在白瓷砖的表面又绽开来。
有时候兴不尽之时,还会在室友们面前轻轻地朗诵出来,似乎是在传递一种感知。或许耐心听完的她们和认真地读完诗章的我,由于阅历太浅并不能明白每一行诗意,但我仍旧感谢时光让那些诗句,从我的唇齿之间发出声音来,又到同伴的耳朵里去。
听起来这样的行为是不是挺傻的?有时候人大概需要一点不合群,即使你知道身边的人对你的这个行为可能会感觉幼稚可笑。 但还是不在意旁人眼光,会去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且感到自己是愉悦的。那可能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年少无知的勇敢吧。
其实事物真实的面貌我们往往一无所知,读书也一样。选择的改变不一定意味着好,同样也不一定意味着坏。理性多于感性地去选择,并不意味着感性选择的缺失。但仍旧不可避免地在心底敲了一下,提醒自己不要迷失,这大概才是争论一番的意义所在。
看起来如何选择一本书似乎又成了一个小难题,幸运的是,这并不打紧。短暂的迷惑并不是一个阻碍,而是又一扇保护的屏障,保护一个两个真正喜欢去阅读的本心,不管选择的方式是什么,我们依旧喜爱阅读并思考着。
思维存在--我也曾为此思考。文字的价值所在便是真实的思考,即使那思考目前仍是显得如此一般的浅显易懂甚至幼稚。但只有不断地思考,文字才具有更多的价值。其余的,则是在这条道路上,时光的馈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