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分享一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在思考话题的时候突然想到了“选择困难症”,我的一位挚友她就存在“选择困难症”,尤其是在“淘宝”“天猫”等平台购物的时候这种症状尤为明显!
在网络中一搜貌似很多人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说午餐吃什么?咖啡喝卡布奇诺还是拿铁?茶是喝普洱还是茯茶?
那么我们今天就以“选择困难症”为引,来展开今天的心理学效应分享!
我们先来看一下选择困难症的官方解释是啥:也被称为选择恐惧症,是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个体在面对决策或选择时感到极度的焦虑、纠结和难以做出决定。
说白了就是犹豫不决,左也想要,右也想要!就像布里丹毛驴效应的起源里描述的那样(一则寓言故事):
在一个农场上,有一个主人养了一头聪明的毛驴。每天,主人会从附近的农民那里购买一堆草料来喂养这头毛驴。毛驴总是能够毫不犹豫地吃掉面前的草料。
有一天,主人因为有事要离开两天,他担心毛驴在这段时间内会饿,于是决定多准备一些草料。他让送草的农民在毛驴的两边各放了一堆完全相同、质量相等、吸引力不分上下的草料。这两堆草料在数量、新鲜度和口感上都没有任何差别。
当毛驴看到这两堆一模一样的草料时,它突然陷入了困惑和犹豫。因为它无法判断应该选择哪一堆草料来吃。每堆草料看起来都同样诱人,而且没有任何明显的理由去优先选择其中的一堆。这种情况下,毛驴由于无法做出决定,最终选择了既不吃左边的也不吃右边的,结果反而饿得筋疲力尽。
好玩不?像不像我们平时在选择时犹豫不决,最后决定索性不选择的真实写照?
好了言归正传不管他叫“选择困难症”还是“选择恐惧症”又或者是“布里丹毛驴效应”总归都是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抉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呢?
对自己有一个充分的内在了解,了解自己的价值观、需求和优先事项的标准。
接着为每个选择设定具体的、可量化的标准,这可以帮助我们较为客观地比较不同的选项。(虽然很累但是确实有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每次我们做选择的时候是冲动站主?还是量化的标准为主呢?选择之后有没有后悔呢?后悔之后有没有给自己找理由呢?)
再接着就是限制选项,参考第二项减少完全没必要的就像我之前的文章里说的“每天十分钟,助力成就高阶思维——第一性原理”一样以简单为首选项!
最后就是给自己设定最后通牒时间(这里就又涉及到“最后通牒效应”了),给自己于紧迫感避免过度的思考!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