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目】《语文:表现与存在》潘新和
【阅读内容】绪论——语文:人的确证
【阅读感悟】
“为肉体生命生存、繁衍而活,抑或为言语、精神生命存在、永续而活,是人之为‘人’必须思考、回答的首要问题。”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提出与思考,潘新和教授批判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本体论——“工具论”和“应付生活论”。“为肉体生命生存、繁衍”是人之生存的外在需求,而“精神生命”的存在、永续,则是内在需求。肉体生命的存在繁衍,那是任何动物都有的本能;而言语、精神生命的存在永续,却是唯有人才有的生命欲求。所以,潘教授说:“言语表现欲,创造欲和言语上的自我实现。使人所以为人。存在的言说,是人的自证、确证。”我的理解是,我们之所以为人,因为我们能自由言说,能自由表达。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在,我们的语言文字展现的是我们精神生命的存在——这就是“言语、精神生命本位”。
“言语,是人的确证;”“有言说,才有人,才有诗意的人生和生生不息的人类。”
“语文,是人之成为人的证明;语文教育是对人的言说欲、精神创造欲、自我实现欲的成全。”“就是要把造物主赋予每一个人的至高无上的言说权交付给他们自己来掌管。语文教育的意义就是使学生成为演说者,成为自己人生命运的主宰,成为有尊严,有品味,有价值的言语人生——诗意人生。”
二十多年的“工具论”和“人文论”在最新的语文课标中得到了调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这样的结论仍然是建立在“应付生活”“应需”认知的基础上的。新课标强调的情境性、实践性,强调“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做事”的教育,不正是一种“应世之需”吗?我想,课标是标准,是底线,再往前一步,从“应世之需”,走向“应人之需”,从实用人生走向诗意人生,正是我们今天阅读这本书,理解潘教授的“言语表现-存在”语文本体论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