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1:目录
part2:颠覆式创新
01:任何一个价值网都存在失效的边缘
概念:
a、价值网:企业竞争的大环境。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下确定客户的需求,并对此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征求客户意见,应对竞争对手,并争取利润最大化。
b、逻辑自洽:企业处在任何一个价值网当中,都是逻辑自洽的。因为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找到适合自己的经营产品,经营方式。或者说任何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其经营模式都是正确的。
c、价值网外的黑洞:“创新者的窘境”。企业与企业的竞争,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同一个价值网内竞争,另一种是在两个价值网之间的竞争。第一种情况下,小公司几乎不可能战胜大公司。第二种情况下,反而小公司的机会更大。之所以出现第二种情况,是因为大公司在自身的价值网内逻辑自洽,但如果放到另一个价值网上,其逻辑就会打破,当逻辑打破的时候,人们便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价值网外的黑洞,即“创新者的窘境”。
如下图:
举例:IBM与DEC
前者是大型计算机的领先企业,后者是小型计算机的领先企业。两者处在两个价值网之中。
对IBM来说,其经营本身没有错误,即逻辑自洽。如果让它做小型计算机,既有能力,又有资源。但缺乏的是决心。因为其很难看到自身逻辑之外的另一个价值网的逻辑,总是在自身逻辑内做正确的事情,以达利润最大化。
对DEC来说,如果选择和IBM在同一个价值网竞争,也做大型计算机。几乎不可能战胜IBM,它选择了另一个价值网。这个价值网是IBM不想做,不愿意做,没决心做的。所以最终赢得了胜利。
需要说明的是,从一个价值网到另一个价值网,有时候看的是时机,是趋势。而不是简单的认为去创造一个新的价值网。
如下图,从大型计算机到小型计算机,从小型计算机到台式电脑,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手持设备。其演绎过程都可以看做是从一个价值网到另一个价值网的转变过程。
�
02:大公司的黑洞:破坏性创新
如上图,第一象限属于大公司,是持续性技术的主场,第四象限属于小公司,是破坏性创新的宝地。
概念,持续性技术
持续性技术的特征:1、持续地改善原有产品的性能,客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就做什么样的产品。而且越做越好。2、技术进步的速度一定会超过市场的需求。
破坏性创新的特征:1、一方面降低原有的性能指标,不求改善,提高原有的主流性能特征,另一方面进入新的性能改善曲线。2、新的性能改善通常更方便、更简单、更便宜、更小、更容易操作。作为破坏性创新的通路。
备注:无论是渐进性技术还是突破性技术,都属于持续性技术。只有颠覆式创新才叫破坏创新。(突破性创新不等于破坏性创新)。
03:颠覆式创新的秘密是“技术加速进步”
案例:硬盘市场颠覆记
从14英寸→8英寸→5.25英寸→3.5英寸
硬盘有两个性能即大小和容量。在一个阶段内,容量是主要性能,大小则不被重视,大公司考虑容量,占据主要市场。小公司考虑大小,拥有非主流市场。当大公司的持续性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会超出市场的性能需求。(太大容量的硬盘其实是一种浪费)。而在此时,小公司的技术也在进步,当其技术加速进步,当其持续性技术带来的性能进步开始满足主流市场的需求时,便将主流用户从大公司手上抢走。如下图:
Part3:小公司如何打败大公司
04:从第四象限逆袭: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句子:
1、与其更好,不如不同(同样适用于大公司)
腾讯做照着百度做搜索,照着淘宝做电子商务,照着新浪做微博。都没有超越。让新浪微博绝望的,是微信。马云照着微信做来往,网易做易信……
2、庄辰超(去哪儿):所有的忙碌都是为了躲避思考。
3、雷军:不要用战术的勤奋隐藏战略的懒惰。
上面两句话的意思相近。即创业公司(或大公司开拓新的业务)在进入一个领域时采取模仿的方式,在他人的价值网内做持续性的技术提升。这除了需要人力财力之外,还需要忙碌与勤奋。但这种忙碌与勤奋是不需要太多思考的。其实也是几乎不能成功的。
勇气→第一象限智慧→第四象限。对创业公司来说,智慧比勇气重要。
案例:新东方与学而思
一张图,已经足够说明问题。是“与其更好,不如不同”的最好证明。
张邦鑫:没有口碑的噪声是耍流氓。
两个不同:
破坏性创新的两条路径
05:产品破坏性创新
大道至简
以上,符合价值网的两个基本属性:第一,特定产品的性能属性,第二,特定的成本结构属性。
产品至简(简洁而非简单):从麻烦到方便,从复杂到简洁。
举例:iPod,iPhone的功能。
成本至简:从贵到便宜,从收费到免费。
举例:小米。
总结:简洁,便宜甚至免费,是人性的弱点。当产品满足人性的弱点的时候,便也抓住了巨大的商机。(进而可以思考人性的其他弱点,还有其他哪些产品也走相同的路,或者部分属性满足了人性的弱点,例如,朋友圈是否利用了人性爱慕虚荣的弱点,爱炫耀的弱点?)
06:市场破坏性创新
案例:小型钢厂如何打败大型钢厂
三星:在新兴市场国家实现飞跃
以上两个案例的核心是从低端市场入手,做持续性技术创新。当性能进步满足高端客户时,便占领了高端市场(类似前面的硬盘的案例)。
07:从芯片业看颠覆式创新
本节内容通过芯片业的案例,诠释前面的理论。
08:不对称竞争:非主流才是未来
三种生存方式:
1、耕耘传统——低维:在低端市场竞争,稳定,周期慢
2、科技爆炸——高维:在高端市场竞争,追求、引领科技爆发
3、混搭新旧——降维:把高维和低维混搭,把高维的东西引入到低维的市场里去。
举例:小米,低端手机市场,利用互联网思维来做,是降维。雕爷牛腩,用互联网思维做饭馆,河狸家,将移动互联网引入到传统行业。
雕爷语录:我是一个二流的人才,但是我进入到三流的行业里去,我希望做成一个一流的企业。
所谓降维,在互联网时代,就是用互联网思维,做远离互联网的事情(传统行业)。
09:猎豹:巨头阴影下的简单生长
空杯心态与筛子心态:多数人其实是筛子心态,即怀疑的心态、习惯性的否定心态去看待别人。换句话说,是用否定他人的方式把自己的失败合理化掉,然后心安理得地去失败。
Part4:工商管理的窘境
10:任何文明,都存在“遮蔽效应”
文明三要素:
1、生存结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生存结构
2、思维方式:由于特定的生存结构,人们会养成特定的思维方式。
3、遮蔽效应:一旦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同时也产生了遮蔽效应,人们很难从自己既定的思维方式中走出来。
目前,文明有三种:农业文明,工商业文明,互联网文明,按照以上观点,无论是哪种文明,都有特定的生存结构、思维方式及遮蔽效应。
合理性遮蔽法则:1、内部逻辑自洽2、自身无法突破。从这个角度出发,农业文明越发达,因为遮蔽法则,越难以快速进入工商业文明。(这是否意味着,工商业文明越发达,就越难进入互联网文明?)
工商管理(工商业时代最主流的管理方式)的窘境1、科学管理2、利润最大化。其中,利润最大化通常的做法是:聚焦主营业务,关注旗舰产品,优质客户至上,客户满意与消费者需求调查。
恰恰是这些最正确的东西,在时代变化的时候成为我们最大的障碍。(在利润最大化的法则下,一切逻辑都是自洽的,我们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对的。这意味着很难看到新的创新点,如前面讲低端市场,或者跨界打击)即:
11、客户是最大的盲区,“增长”是失败的本源
收入增长遮蔽盲区:收入增长,利润增长,估值提高,股价增长,股东利益,员工激励。
利润是企业的核心,增长是上市公司的刚需。当增长成为大公司的核心命题后,就出现了创新的窘境。因为创新意味着丢失增长,丢失利润,去做一些看不到结果的事情。一旦丢失利润,大企业自身难以维持。
道理简单,但改变很难。一个价值网内,企业要做什么,要朝着那个方向走,更多时候是客户决定,而非领导决定。所以要从一个价值网到另一个价值网,就非常艰难。
利润最大化的逻辑:1、以收入为目标2、以销售为主力3、以客户为中心。这三者都是在利润驱使之下的“正确的事情”,所以很多大公司是“销售导向”。但从价值网来看,就算你做的是正确的事情,到最后还是可能会失败。
12、华为深陷“创新者的窘境”
本章主要讲华为的管理导向是利润,以现有的客户为中心。以增长,利润的KPI来考核一个新兴的部门。这些看上去都是正确的做法。但“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背后,其实是创新的窘境。
(2013年华为手机业务收入占比24%,如今是2016年,从直观口碑及销量来看,华为手机还是在走上坡路的,不知道目前实际情况怎样。)
13、大公司如何逃离窘境
语录:任何一个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定会变得涣散化,官僚化,失效化,并最终走向消亡——王东岳
套用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定律。封闭组织的熵一定会有组织熵增。
改革的悖论:1、改革者所需要借用的改革的力量是改革的对象2、改革的焦点是该组织力量亦既得利益集团不允许触碰的痛点。
以上,总结起来是:
组织封闭→组织熵增→开放系统(改革)→改革悖论→组织窘境。
如何打破?
案例:好未来的“倒逼管理”
1、质量倒逼数量
(1)奥数切入
(2)开小班,不开大班
(3)严格选师
(4)重视研发,教师去明星话
(5)没有质量,不增新点,10年19个城市,“只要我去了,这个地方早晚第一或者第二是我的”——张邦鑫。
2、用户倒逼学校
(1)重口碑
(2)免费试听
(3)开放课堂
(4)家长社区不允许删帖(有待求证)
(5)随时无理由退费
3、下属倒逼管理
(1)自上而下写周报。上级给下属写周计划。让下属倒逼上级往前走。
(2)开放员工论坛。
“凡夫果果,菩萨畏因”——张邦鑫。
我理解,要始终心怀敬畏,从表面的现象结果能看到背后的原因。同时,通过制度,行动来敬畏这背后的原因。做教育,这个“因”便是质量,张邦鑫通过一系列“倒逼”措施,来敬畏这个“因”。
回到前面的问题,解决之道:
1、打补丁:用独立的小型机构应对新兴的小型市场
2、换操作系统:从以销售为中心到产品为中心。
打补丁的方法:
1、自我革命
2、在内部设立机构
3、内部赛马,自相残杀
4、并购或者投资
自我革命:将自己擅长的忘掉,甚至抛弃,舍弃利益,重新来过。也即转型。但太难(前面分析过原因)。所以如果有决心,干脆“强制拆迁,异地再造”。
独立机构:内部分拆,成立独立的机构(在新的价值网内),新机构与原机构没有竞争关系,但也没有合作关系。需要CEO参与,如果老板不能亲自进入到破坏新创新中去,成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内部赛马:同样是一种拆分,但拆分的两个机构有竞争关系,互相残杀。
案例:步步高下面的OPPO与vivo。微信与QQ。
并购投资:基因相同,建议自营,基因不同建议收购或投资。内部价值链,适合收购(即收购的东西是完善原有体系的一个环节)。尾部生态链,建议投资。
案例:腾讯投资搜狗及京东。
Part4:从工业思维到互联网思维
14、诺基亚的颠覆和被颠覆之路
从价值网的三大基本特征(特定的产品性能属性,特点的成本结构,特定的组织能力)分析诺基亚在不断的打补丁的过程中如何最终走向失败。
15、苹果如何自我颠覆
01、情怀
一流人才的能量是二流人才的100倍。如何吸引外部的一流人才进入,首先是先内部招到5个一流人才。逼格的设置先从内部开始,才可能聚拢外部的逼格。
02、产品至上
企业亚文化:
管理文化(流程至上)
销售文化(KPI至上)
技术文化(研发至上)
乔布斯的观点:
A、产品比销售重要
B、产品比流程重要
KPI、流程、绩效、文化、价值观等,他们的背后其实都是控制。这些控制的背后都由价值网所在的成本结构和盈利模式决定。当价值网决定去做什么事情的时候,同时也决定了不去做什么。因此从另外一个角度,流程,是一种障碍。
C、产品比技术重要
不是一味追求技术,再考虑应用与销售。而是必须从客户体验出发,继而回头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
1、自我颠覆
身处工业时代的乔布斯开始了互联网时代的新范式。即产品型社群,总结就是:社群=果粉,产品=iPhone。
16、时代的风口
语录:
你以为你的对手是友商,其实你的对手是时代。
从工业时代到互联网时代逃逸最需要转变的是思维
公司创始人最容易成为公司的遮蔽盲区。
忘掉工商管理会丢掉过去
不懂互联网思维会失去未来
用互联网思维去做远离互联网的事儿。
���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