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金古代文学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1]
——大学课堂的本质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丁印华 李士金
学术批评引入课堂:以批评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为例
任何文学作品都有独特的“旨趣”[2],要根据具体文本进行解读,不可作大而空的结论。袁编云:《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其总体风格,郭沫若以“浑厚”二字概括之.[3]按照袁编的说法,《荀子》文风,更准确地说,《荀子》的“总体风格”,可以“浑厚”二字概括之,因为其引用郭氏语来叙述,目的是要加强其论述权威性,赞同之意不言自明。而前文云“《荀子》文风与《孟子》相近”,那么,《孟子》的文风如何呢?按照袁编之论述,应该与“浑厚”“相近”,这样的论述使得读者无法得知编书者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有辩才,而述理更密,善于譬喻,长于铺排”,得不出总体风格“浑厚”的结论。袁编认为纵横家中的大多数人作为“战国时代最活跃的政治力量”,“务于合纵连衡,以攻伐为贤”(《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积极参加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活动”,这些论述并不错,问题是,袁编突然得出一个结论:“因此语言的力量对他们显得无比的重要”,让读者感到与上文缺乏内在联系,因为纵横家参与那些活动,需要知识、毅力、精力、才智、雄辩等多方面的因素,决不仅仅是语言的力量。袁编又云:“他们充分运用了夸张、排比、寓言、用韵等各种文学手法,务使其语言具有煽动性。《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4]”纵横家的高谈雄辩难道只是“务使其语言具有煽动性”?这样的论述显然不符合纵横家游说诸侯的目的,纵横家的剧谈雄辩决不仅仅为了使得自己的语言具有煽动性,而是为了使得他们的游说更具有说服力!袁编认为“语言具有煽动性”,使得“《战国策》一书由此显得奇谲恣肆、雄隽华赡、姿态万方”,也毫无逻辑性可言。
大学课堂的本质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2017年12月27日上午十点我们结束了古代文学作品选这门课,收拾书包准备离开时,我心里面不禁涌起一丝酸楚,矫情也好触景伤情也罢,不过我知道更多的是对李士金老师的不舍。我知道可能以后很少会有机会遇到这样一位真正爱国、全心全意为社会服务、关心爱护学生、风趣幽默的老师了。李老师与我们这些学生的距离有时仿佛是“忽近忽远”的。记得第一节课时还没打预备铃老师就已经来了,同桌拍拍还在玩手机的我,抬头一看一个头发和胡子都发白的老者站在讲台边看着我们,一发声声音洪亮宛如洪钟。一时间我以为是古人穿越了,心里面还是有些害怕的。然后李老师介绍自己,听到老师也是淮师的毕业生就莫名觉得亲切。李士金老师曾经跟我们讲过古代作家遗传结构不健全,我们应该有着健康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这句话到今天早上我才觉得真的是至理名言。昨晚因为磨蹭到了十二点多才休息,到早上是整个人都没有精神,由此可见熬夜对身体有害无益。李老师的课堂不同于其他老师的课堂,在李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畅所欲言,经历过长达十几年的填鸭式的教育,我们好像已经丧失了思考、想象…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又有多少人会说出自己的看法,犹豫太多、主客观因素太多。我们好比是被夺去双翼的天鹅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天空,不是没有展翅高飞的能力只是在等待那个能给我们造翼的人。李老师仿佛给我们每一个人铸造了一双展翅高飞的翅膀,帮助我们飞上蓝天。有时我一直在想象我们是穿越到古代,李老师好比是孔老先生我们都是他的学生,我们或在草地上或在河水旁从溪水的流动中感叹时光、人生的哲理。“感兴趣学习,学会学习,有理想学习”,当我对这种应试化的中国教育产生质疑时,我会想到老师的这句话。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大学生生活总是这样形容的,不就是吃吃喝喝过完四年然后拿着毕业证书,当我慢慢的好像也在被这种思想渐渐吞噬时,“大学课堂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认识能力:判断能力…”不禁让我感到羞愧,李老师还有很多的语言在我感到困惑、迷茫时为我指点迷津。生活好像是一张杂乱无章的网,网住了困惑、迷茫的人,唯有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不忘初心,在诱惑、迷乱中找到前进的路。
每周的古代文学课对我来说好像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一直以来我认为会反思是一个人所具备的一种优秀的品质。人应该怎样活或是怎样活得更加精彩,如何寻找到一个真正真实的人,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好像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在泱泱几千年的古老文化中我们学习着经典文学,共同探讨学习,从中试着探求到生命的真谛。半学期过去了每周的古代文学课对我来说好像都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在这里我们可以说出自己内心更加真实的想法,李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片只属于我们的新天地。以后的以后许多的人或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慢慢的淡去,但我会永远记得李老师,以及第一次登上讲台那个胆怯的自己,从第一次只能照本宣科的讲着从网上看来的别人的东西,只是为了应付老师,到第二次积极的准备,到现在我还会记得自己讲的曾巩,从准备中我从原来只是知道曾巩这个人,到了解他的品行,能够解读他的文章,喜欢上曾巩,从曾巩身上得到更多的正能量。第二次在讲台上我是真正的对别人讲述曾巩,想让听者真正的了解曾巩,我觉得时间过的飞快,好像我才揭开了曾巩的面纱就已经结束了。我希望以后还会遇到像李老师这样的好老师,如果以后有幸会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想我也会像李老师一样把课堂还给我们的孩子。最后祝李士金老师永远健康平安!(0113150005丁印华)
结束语:担负起传承圣贤文化之神圣历史使命
文学家传承文化的成功要素值得探究。曹雪芹有着包容天地的人类情感。这是《红楼梦》创作成功的要素之一。《红楼梦》在社会生活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它的影响深远而广泛。《红楼梦》浸透了感情的潮水,作者沉痛地写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一把辛酸泪”便清楚地告诉我们他创作过程中的精神状态,他不是象那些无聊的文人闲着无事,不免铺纸伸笔写几句诗和曲子,写些个才子佳人小说来抒发点闲情逸致,而是用饱含着血和泪的真实情感来进行他的伟大创作的。他的感情时而奔腾澎湃,时而深入幽谷,时而浪高千尺,时而又隐入悬崖,此起彼伏,构成浩瀚无边、复杂无比、变化多端的感情的海洋。感情上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亦是文学差异的构成因素。雪芹的感情纯洁而美丽、丰富而深邃。[5]
本期编辑:韩雪
[1]致谢:本课堂教学改革得到淮阴师范学院朱汉清、周桂峰、施军、赵宜江、周平、李相银、许芳红、杨颖、陈年高、孙义清、陈华东、赵科印等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受到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2015ZSJD010),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资助(PPZY2015C205)。
[2] 孟昭连:略谈《朱熹文学思想之深刻旨趣》,《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2期。
[3]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29页。
[4]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三版,第29页。
[5] 参见李士金著《中国古代小说社会心理分析》,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162页。